@ 2025.02.27 , 08:01

黑洞内部混乱时空的新地图

物理学家探索黑洞奇点附近的混乱时空,希望解开引力与量子力学的世纪难题。新研究揭示空间随机拉伸压缩的奇景,或为理解宇宙本质带来突破。

在宇宙的开端和每个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叫做奇点。这里,空间、时间、引力甚至量子力学都变得支离破碎。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宇航员不幸坠入黑洞,他的身体可能会像被搅拌机打散的鸡蛋黄与蛋白,彻底混杂在一起。这是诺贝尔奖得主Kip Thorne的生动比喻,而这种混乱景象正是物理学家们试图破解的谜团。他们相信,只要能解释奇点附近的真实情况,或许就能窥见时空的本质,甚至找到引力与量子力学融合的钥匙。

早在1960年代末,物理学家们就猜测奇点周围可能存在一片翻腾的混沌地带。马里兰大学的Charles Misner称之为“Mixmaster宇宙”,灵感来源于当时流行的厨房搅拌机。如果真是如此,空间和时间在这片区域里会毫无规律地膨胀或收缩。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一个优雅的场方程描述黑洞的引力,但这个方程背后藏着16个复杂的相互纠缠的公式。为了研究这种混沌,Misner等人设计了一些简化假设,让他们得以一窥这个“搅拌机宇宙”。可惜,当时的计算技术有限,这些想法就像过时的家电,渐渐被冷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Gerben Oling感叹:“这种动态本应是引力中的普遍现象,可惜一度被人们遗忘。”

时光流转到近年,科学家们带着新的数学工具重返这片混沌领域。他们有两个目标:一是验证Misner等人的假设是否真能代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二是逼近奇点,希望它的极端环境能帮助调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迈向梦寐以求的量子引力理论。剑桥大学的Sean Hartnoll认为:“现在正是这些想法成熟的时机。”事实上,1960年代末正是黑洞研究的“黄金时代”,连“黑洞”这个词都才刚刚流行起来。

故事还有更戏剧化的一面。1969年9月,Kip Thorne在莫斯科访问时,从乌克兰物理学家Evgeny Lifshitz手中接过一份手稿。Lifshitz与Vladimir Belinski、Isaak Khalatnikov合作,找到了一种新的解,描述奇点附近的引力行为。因为担心苏联审查会拖延发表,他们拜托Thorne将成果带到西方。这份被称为“BKL解”的成果揭示了一个更真实的场景:黑洞并非由完美的球形恒星坍缩而成,而是来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结果,内部时空不是平滑拉伸,而像一锅沸腾的水,四处拉扯、挤压,混乱不堪。

Thorne偷偷把手稿带回美国,寄给了Misner。巧合的是,Misner也在用类似的方法思考同样的问题。两组人马不谋而合,而BKL还解决了一个当时数学相对论的最大难题——证明“通用奇点”的存在。Belinski最近在邮件中回忆,Misner的生动描述反过来也帮他更直观地理解了这种混乱。

但这些发现背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依然刺眼。相对论认为时空是连续的,可以无限细分;而量子力学却说,低于普朗克长度的距离毫无意义,可能存在间隙。BKL提出,在奇点附近,强大的引力让空间的每个点都彼此“解耦”,各自为政。这种分裂让数学变得简单些,他们发现黑洞内部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空间在某个方向拉长,又在另两个方向压缩,然后随机翻转,像一个不断变形的橄榄球。

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想证明这种混沌不是假设的产物,而是黑洞的本质。到2000年代,计算能力的飞跃让模拟成为可能,验证了“解耦”的合理性。与此同时,Marc Henneaux等人发现奇点附近存在复杂的对称性,不依赖解耦假设。如今,研究者们仍在追问:混沌何时出现?奇点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1997年,Juan Maldacena提出了AdS/CFT对应,像全息图一样连接高维与低维时空,为研究黑洞提供了新利器。2019年,Hartnoll和学生们用它探索AdS黑洞内部,发现了类似BKL的混沌。他解释:“我们想把未知的黑洞内部与已知的外部联系起来。”最近,他与学生Ming Yang在2025年2月4日的预印本中,通过平均混沌的“反弹”,找到了一种与模形式相关的模式。Hartnoll说:“这可能暗示引力背后有隐藏结构,或许能助我们迈向量子引力理论。”

即便事件视界挡住了直接观测,这片混沌的存在仍可能指向新的物理学,解答我们对现实最宏大的疑问。黑洞深处,时空的狂舞还在继续,而答案或许就在那无尽的翻腾之中。

本文译自 Quanta Magazine,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