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为啥少女更容易抑郁呢
研究发现大脑通路失衡或致少女更易抑郁,为干预提供新思路。
或许,大脑中存在着一条特殊的生物通路,能够揭示为何青春期的花季少女们似乎比同龄的男孩更容易陷入抑郁的阴霾。近期的研究便将目光投向了名为“犬尿氨酸通路”的大脑机制,发现在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群体中,这条通路确实出现了失衡现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失衡在女孩身上的表现,要比男孩更为显著。
抑郁症,这种困扰全球多达2.8亿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令人关注的是,这种性别差异的苗头,往往在懵懂的青春期便已悄然显现。虽然科学家们早已开始探索成人抑郁症背后的生物学驱动力,并指出了犬尿氨酸通路可能扮演的角色,但这还是头一回,研究者们将焦点对准青少年群体,并特别探究了生理性别在其中的影响。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权威期刊《生物精神病学》上,其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MQ心理健康研究基金会的资助,并得到了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NIHR)旗下Maudsley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那么,这条“犬尿氨酸通路”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我们身体处理色氨酸——一种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必需氨基酸——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当色氨酸在体内分解代谢时,它在大脑中会面临一个“岔路口”:一条路径导向生成有助于保护大脑健康的化学物质,而另一条则通往产生可能损害大脑的有害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关键的代谢产物,比如具有保护作用的犬尿喹啉酸,以及具有潜在毒性的喹啉酸。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所(IoPPN)的临床精神神经免疫学教授,同时也是NIHR Maudsley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情绪障碍与精神病主题负责人Professor Valeria Mondelli分享道:“青春期是身心经历剧烈变化的特殊阶段,然而对于潜藏在抑郁情绪背后的生物学动因,特别是这些因素如何导致男女青少年间的差异,我们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我们的研究首次明确指出,‘犬尿氨酸通路’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女孩的发病率更高。当然,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揭示这些相关的生物学通路,能够为如何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应对和管理抑郁情绪,描绘出一幅更清晰、更全面的图景。”
为了探究这一通路在现实中的运作情况,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细致的调查。他们通过血液检测,仔细评估了一组来自巴西的150名年龄在14至16岁之间的青少年的犬尿喹啉酸和喹啉酸水平。这些青少年被分为三组:抑郁风险较低组、抑郁风险较高组,以及已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的组别。所谓的“风险”是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早期识别”(IDEA)项目开发的一套综合评估方法来确定的,该方法考量了多种相关因素。每个小组都包含了50名青少年,并且严格按照生理性别进行了平均分配,以便深入比较男女青少年之间的差异。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对这些青少年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观察,以了解他们的抑郁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有所改善。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们分析数据后发现,那些被评估为具有较高抑郁风险或已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他们血液中具有大脑保护作用的犬尿喹啉酸水平确实普遍偏低。而这一现象,在女性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似乎暗示着,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女孩们可能更容易受到犬尿氨酸通路失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或许正是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更高的一个潜在生物学解释。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检测了血液中一些特定的蛋白质水平,这些蛋白质是身体处于炎症状态的“信号兵”,通常在感染、应激或生病时释放。结果发现,这些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升高,与犬尿氨酸通路中那些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化学物质的产生增加之间存在着联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关联主要出现在高风险组和已确诊抑郁症的青少年中,而在低风险组的青少年身上则不明显。这表明,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是一个“推手”,促使犬尿氨酸通路倾向于产生更多有害物质,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三年后的追踪随访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发现。数据显示,那些抑郁症状持续存在的女性青少年,其体内的神经毒性代谢产物水平,显著高于那些逐渐康复的同伴。这似乎在提示我们,犬尿氨酸通路中持续增强的神经毒性活动,可能是导致部分青少年,尤其是女孩,抑郁症状迁延难愈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因素。
作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样来自国王学院IoPPN的高级研究员Dr Naghmeh Nikkheslat总结道:“我们的研究结果启示我们,通过检测犬尿氨酸通路中相关化学物质的水平,未来或许有可能更早地识别出那些具有持续性抑郁风险的个体,尤其是女性群体。同时,这些发现也能为我们制定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宝贵的生物学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青少年抑郁症支持方案,这些方案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比如通过特定的药物调节通路活性,或者倡导能够影响该通路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体育锻炼等。”
本文译自 ScienceDaily,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