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相机RAW格式为什么这么乱
当你拿到一台新相机,甚至只是想用某些智能手机拍张照片时,往往会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保存为JPG还是RAW格式?
JPG文件几乎可以说是“开箱即用”,方便快捷地分享到任何地方。而RAW文件则像是一份未完成的“数字底片”,它保留了海量的原始图像数据,为后期处理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调整空间。虽然RAW格式这个选项(甚至“RAW”这个通用叫法本身)已经在相机行业内深入人心,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标准,但吊诡的是,相机界从未真正就某一种具体的、标准化的RAW文件格式达成共识。
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相机品牌都采用自家专属的RAW格式来记录图像,比如佳能的CR3、尼康的NEF、索尼的ARW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直接导致了一个充满兼容性问题的混乱世界。照片编辑软件不仅要费心去支持每一个厂商独有的文件类型,甚至每当有新款相机发布时,软件开发者还得跟进调整,以确保能正确读取新机型的RAW文件。这无疑让应用程序开发者和那些总是第一时间尝鲜新相机的“早期采用者”们头疼不已,他们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希望自己惯用的软件能够顺畅地处理新拍的照片,而不是在兼容性上“卡壳”。
为了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难题,Adobe公司早在多年前就曾试图力挽狂澜,推出了一种通用的RAW格式——DNG(数字负片),并将其开源,供所有厂商免费使用。此后,确实有一小部分相机制造商陆续采纳了DNG作为其相机的原生RAW格式。然而,行业内那些声名显赫的巨头们,至今仍然坚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使用着专属的私有格式文件。而且,目前来看,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
那么,为何有些相机品牌,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厂商,愿意拥抱DNG这种开放格式呢?答案或许在于DNG本身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灵活性、易用性,以及理想状态下,更好的“未来兼容性”保障——毕竟,这是一个开放使用且无需支付专利费的标准。多年来,一些相机制造商一直默默耕耘在DNG阵营,而像适马(Sigma)这样的品牌,则是在近年来的部分产品中也开始采用DNG。
DNG格式诞生于2004年,由Photoshop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Thomas Knoll 基于更古老的TIFF图像规范开发而成。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将相机相关的元数据(Metadata)直接嵌入到文件内部。相比之下,其他许多RAW格式往往需要一个独立的XMP“边车”文件来存储这些元数据信息。因此,DNG在文件管理上显得更为简洁 streamlined,一个文件就能搞定,并且允许在文件内部进行无损的元数据编辑。算起来,DNG格式的年纪,在美国差不多都快到合法饮酒的年龄了。
抛开具体的相机品牌不谈,处理RAW照片的基本流程大同小异:你按下快门,将照片导入电脑,然后使用专门的编辑软件打开并进行后期调整,最后导出一张“成品”照片(通常是JPG这样的通用格式),用于分享或打印。然而,整个流程中最容易让人抓狂的环节,往往就出在软件兼容性上。
你无法随便抓起一个看图软件或手机App就开始编辑RAW文件,通常需要那些明确支持你相机特定RAW格式的专业软件。像苹果的“照片”或谷歌相册这类面向大众的应用程序,虽然也提供了一些基础的RAW支持,但老实说,效果和体验往往差强人意,甚至有些“蹩脚”。想要真正发挥RAW文件的潜力,最好还是求助于Adobe Creative Cloud全家桶、Capture One、Photo Mechanic或者Darktable这类专业级的利器。
当然,一些相机制造商也会提供自家的官方处理软件。但如果你去问问身边的摄影师,十有八九他们会建议你优先考虑功能更强大、用户体验更好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而这恰恰凸显了DNG格式的一大优势。正因为DNG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它能获得更广泛的第三方软件支持。对于相机制造商而言,采用DNG意味着提供了一个更“省心”的解决方案,用户拿到照片后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软件进行处理。因此,我们看到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商(如宾得 Pentax、理光 Ricoh、徕卡 Leica等)或者与Adobe联系更为紧密的公司(比如苹果 Apple)选择使用DNG,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与DNG这样的开放格式相比,采用私有的RAW格式又有哪些所谓的“优势”呢?
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相机公司来说,它们心知肚明,一旦发布了带有新特性的相机,软件开发者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跟进支持,这让它们有底气坚持使用自家的RAW格式。厂商们普遍认为,私有RAW格式能让它们对从相机捕捉图像到最终用户在电脑上编辑文件的整个影像处理流程,拥有更严密、更直接的控制权。
当我向多家相机公司的代表询问他们为何坚持使用自家专有格式时,得到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为了弄清缘由,我向他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以下是我收集到的一些回答:
来自索尼(Sony)产品团队的 Michael Bubolo 和 Ryoko Noguchi 告诉 The Verge,索尼Alpha相机采用专有的ARW格式,是为了“基于影像传感器和图像处理引擎等设备特性,最大化性能表现”。
松下(Panasonic)Lumix部门的 Masanori Koyama 表示:“专有格式能够实现更好的优化,并支持独特的相机功能。”
适马(Sigma)方面通过其美国公关代表 Jack Howard 发表声明称:“添加专有数据可以让相机信息更准确地传递给后期处理软件。然而,它的通用性会差一些。”(值得一提的是,适马的部分相机使用DNG,而另一些则使用其专有的X3F格式。)
佳能美国(Canon USA)产品规划高级经理 Drew MacCallum 的说法是:“佳能使用专有的RAW格式,因为它允许我们将自己的专有信息添加到RAW文件中,而不受标准化规范的限制,并且可以自由地处理数据,从而在图像显影过程中实现最佳处理效果。”
拥有宾得(Pentax)品牌的理光映像(Ricoh Imaging Company)产品规划总经理 Shigeru Wakashiro 则给出了更辩证的看法:“专有格式的优势在于它们可以独立发展演进;劣势则在于可能得不到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支持。”当然,宾得是目前唯一一家让用户可以在其专有PEF格式和DNG格式之间自由选择的制造商。这位理光高管补充道:“使用DNG的缺点在于,如果所有制造商都使用DNG格式,那么对每个制造商来说,要差异化地管理这个格式可能会变得困难。”
至于尼康(Nikon)和富士(Fujifilm),截至发稿时,The Verge 并未收到它们的回复。
所以,这些五花八门的格式到底都是些什么呢?
佳能 Canon: CR3 (之前是 CR2 和 CRW)
尼康 Nikon: NEF 和 NRW
索尼 Sony: ARW
富士 Fujifilm: RAF
松下 Panasonic: RW2
奥之心 OM System: ORF
哈苏 Hasselblad: 3FR
宾得 Pentax: PEF (同时提供 DNG 选项)
理光 Ricoh: DNG
徕卡 Leica: DNG (部分卡片机为 RWL)
适马 Sigma: DNG (之前是 X3F)
大疆 DJI: DNG
三星 Samsung: DNG
苹果 Apple: DNG (以 Apple ProRAW 的形式)
索尼还特别强调,它们的ARW格式允许其在自家的编辑软件中实现一些独特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复合RAW’(Composite RAW)和‘像素位移多重拍摄’(Pixel Shift Multi Shooting)等功能,最大化性能,实现更高的图像质量并增强图像细节。”
索尼用于处理ARW格式RAW文件的官方软件叫做Imaging Edge。然而,就像大多数相机制造商提供的第一方软件一样,它的用户体验往往一言难尽,操作逻辑也让人摸不着头脑。通常,只有在不得不使用某些相机独有的、只有官方软件才支持的特殊功能时(比如前面提到的高分辨率多张合成模式),人们才会不情愿地打开它。佳能的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和尼康的NX Studio等其他品牌的官方软件,也大抵如此,难逃相似的命运。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迫使你不得不暂时忍受这些官方软件:那就是当你第一时间入手了某款刚刚发布的新相机,而Adobe或其他主流软件厂商还没来得及更新对这款相机RAW文件的支持。这个短暂的“空窗期”,恰恰是专有RAW格式最令人抓狂的时刻,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那些“吃螃蟹”的早期用户。这种限制对于相机评测人员和视频博主来说尤其痛苦,他们常常因为软件不兼容,而在最初的上手体验环节无法真正测试相机的RAW文件表现。
要尽快将软件支持推送到用户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和开发工作,其速度并不总能满足新相机用户急切的心情。“对于新发布的相机,这意味着我们要确保为RAW文件格式中新增的或发生变化的功能特性添加支持,”Adobe公司的数字成像研究员 Eric Chan 向 The Verge 解释道,“比如,新的压缩模式、像高动态范围(HDR)这样的拍摄模式等等。此外,我们还需要为每一款新设备的传感器进行特性测量,例如色彩表现和噪点水平。”
如果在相机上市、用户开始用它拍照之前,这些工作还没能全部完成,那么用户就只能面临一个尴尬的“两难选择”:要么暂时只拍JPG(一种信息量远不如RAW的格式),要么就只能捏着鼻子先用相机厂商提供的、通常不太好用的官方软件(一种体验欠佳的工作流程)。
那么,为什么这个局面会如此混乱和令人费解呢?
要知道,即使多个不同品牌的相机可能采用了同一家供应商生产的现成传感器——例如,尼康、宾得、徕卡等品牌都曾使用过索尼制造的传感器——但它们各自的图像处理流程和最终的调校风格却是完全私有的。这正是塑造各个品牌独特“影像签名”的关键所在,就像富士胶片(Fujifilm)以其独到的色彩科学而闻名遐迩一样,这都是各家的“独门秘籍”和“看家本领”。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用DNG这样的开放格式就一定无法实现这些独特的品牌风格呢?
“坦白说,我至今还没听到过任何一个真正站得住脚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非用专有RAW格式不可。底层的原始数据本质上是一样的。就算某个制造商想出了DNG标准里没有包含的某些附加数据,DNG格式本身也具有足够的扩展性,相机制造商完全可以将这些额外信息塞进去。”这是来自Lux Optics公司(知名相机应用Halide的开发商)的开发者 Ben Sandofsky 告诉我的看法。所以,也许有些相机品牌只是单纯地固守成规,并且迷恋那种掌控一切的感觉。说到底,用户在格式选择上似乎也只能听之任之,取决于厂商是选择用更封闭的私有格式,还是拥抱像DNG这样的开放标准。
我个人当然希望情况不是这样,但现实是,这套体系在大多数时候也还算勉强运转。至少目前来看是如此。只要各大相机品牌能够继续与Adobe这样的软件巨头保持紧密合作,我们大概还能在这种现状下继续凑合下去。尽管我非常希望看到所有相机都能提供像DNG这样的通用格式选项,这样至少用户永远不必再为兼容性问题而烦恼,但像佳能的CR3和尼康的NEF这类“老牌劲旅”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这就意味着,那些追新的早期用户们只能继续祈祷他们常用的软件能够及时更新支持;而那些拥有老旧器材的用户,则需要默默祈祷他们手中的旧格式不会因为过于“小众”而被未来的软件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