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伦理来源的“备用”人体将会彻底改变医学
伦理来源的“备用零件”或能减少动物实验、优化药物研发并解决器官短缺问题,引发医学革命。
为什么我们在老鼠身上看到医学突破,却很少见到它们变成人类的救命药?为什么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获批率如此之低?还有,为什么器官移植的等待名单总是那么长?这些难题的根源其实很相似:伦理上可用的活体人体严重不足。听起来有点冷冰冰,把人体当作商品来谈,可现实就是如此——人体生物材料在医学里不可或缺,而它们的短缺成了进步的拦路虎。
在美国,光是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这场供需失衡的危机显而易见。短缺还让我们不得不大量依赖动物实验,可动物的生理跟人类差别太大,不仅结果难以套用到人身上,还得让这些有感知的生命承受痛苦。更别提新药的安全性和效果,最终还得靠活人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些试验耗时动辄十年以上,成本高昂,风险不小,结果通过率还不到15%。医学研究仿佛陷入了科学与道德的双重困境。
不过,科技的进步或许能帮我们闯出一条路。近年来的生物技术让人看到了一种可能:制造出没有大脑、无法思考或感知疼痛的活体人体。这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但如果研究人员和决策者能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未来说不定真能培育出“备用人体”,不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可能彻底改变医学的面貌。
想象一下,这样的“人体模型”能大幅减少动物实验,把无数人从器官移植的等待名单上解救出来,还能让我们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和疗法。最妙的是,这一切似乎还不至于触碰大多数人的伦理底线。
这项技术的基础已经初具雏形。多能干细胞——人体发育早期的一种神奇细胞,能分化成身体里的各种细胞类型。最近,科学家用它做出了类似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结构。与此同时,人工子宫技术也在飞速进步,甚至还有其他方法能让胎儿在体外发育。加上早已成熟的基因技术,可以抑制大脑发育,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从干细胞开始,在体外培育出无意识、无痛觉的“人体模型”,简称“bodyoids”,供应几乎可以无限。
当然,路还长着呢。技术上的难关不少,但这种“bodyoids”一旦成功,可能彻底颠覆现在的生物医学研究模式。它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移植使用。甚至还能直接用患者自身的细胞“定制”,克隆出完美匹配的生物材料,免去终生服药抑制免疫排斥的麻烦。医生还能用这些模型直接测试药物效果,精准模拟患者独特的基因和生理反应。更别提在农业上,用动物“bodyoids”替代有感知的牲畜,生产肉类或其他产品,想想都让人兴奋。
可这些只是可能性,不是板上钉钉的结果。现在的胚胎模型能不能发育成活人,甚至活老鼠,我们还不清楚。体外培育完整人体的技术什么时候能成,或者能不能成,也没个准信。更别提这些“bodyoids”能不能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存活,或者没有意识相关的脑功能还能不能准确反映活人的状态。即使技术上没问题,培育成熟的“bodyoids”可能需要好多年,成本和实用性还是个大问号。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研究去解答。但这个想法已经靠谱到值得我们讨论它的可行性和伦理影响了。
“Bodyoids”有望解决现代医学的不少伦理难题。比如,它能让动物免受实验和屠宰之苦,提供无痛无意识的替代品。可一说到人体“bodyoids”,事情就复杂了。很多人会觉得这概念恶心或可怕,这不难理解。我们天生尊重人类生命,哪怕是对失去意识的人,也不敢随便拿来做研究,更别提那些从没拥有过意识的生命了。
但反过来想,我们从人体里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遗体在教学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前提是有捐赠者的同意。实验室里,我们也用从活人和死者身上取来的细胞和组织做实验,都是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的。最近,甚至还有“活尸实验”——用法律上已死亡、脑功能全失但靠机器维持其他器官运作的遗体来测试。比如,科学家把转基因猪肾接到这些遗体上,观察能不能用在活人身上。这些例子有个共同点:被研究的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活人”。“Bodyoids”也是如此,可它还是引发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是同意权。制造“bodyoids”的细胞总得从某人身上来,怎么确保这个人同意自己的细胞被用在这争议用途上?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无意识的“bodyoids”会不会模糊真正人类的价值界限?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把出生时活着的个体当作人,赋予他们生命和尊严的权利。可“bodyoids”没有怀孕过程,没有父母的期待,甚至没有父母,它们会动摇这条线吗?还是说,我们会因为它们长得像人就赋予它们同等尊重?如果是这样,仅仅因为外形像人就够了吗?一个逼真的假人也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们活着并且有我们的DNA吗?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直到不久前,制造“bodyoids”还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可现在,它至少有了实现的可能,甚至可能掀起一场革命。是时候认真探索它了。对人类患者和有感知的动物来说,好处显而易见。政府、企业和基金会该考虑把它当作投资方向。可以先从老鼠或其他实验动物入手,测试可行性,不必一上来就用人类。
往前走,伦理和社会问题跟科学问题一样重要。能做不代表该做。即使技术上可行,决定要不要制造“bodyoids”——不管是动物的还是人类的——都需要深思熟虑和广泛讨论。科学家、伦理学家和相关人士会先参与进来,但最终决定权在社会和政府手里。现在正是开启讨论的好时机,科学路径已经清晰到避免空想,但还没到让人措手不及的地步。还记得90年代克隆羊Dolly问世时的轰动吗?那引发了克隆战士奴隶的疯狂猜测。好决策需要更多准备。
实现“bodyoids”的路不会平坦,甚至可能永远走不通。即使可行,也不一定会被接受。谨慎是必须的,但大胆的视野同样重要。这个机会太宝贵,不能视而不见。
本文译自 MIT Technology Review,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