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8 , 08:03
0

中子星暗示宇宙的隐藏维度

中子星的奇异行为可能暗示宇宙存在额外维度。科学家通过研究引力与暗辐射,探索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漂浮于更高维度的“三维膜”上。

19世纪中叶,一个奇特的想法在学术界悄然萌芽:宇宙可能存在超越我们感知的三维空间。那时的科学家,有的将这些未知维度想象为灵异世界,通过桌面降神会试图窥探;英国数学家兼科幻作家Charles Hinton则认为,这是个可以用数学破解的谜题,他甚至设计了“四维超立方体”来模拟。时间流转,灵异学说与科学渐行渐远,但寻找额外维度的热情却愈发高涨。最近,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猜想:或许可以通过观察那些坍缩死亡、行为怪异的恒星核心,来一窥隐藏维度。

这一切的科学探索,始于Hermann Minkowski——爱因斯坦的老师。他曾说:“空间与时间各自独立已成过眼云烟,唯有它们的融合——时空,才是真实。”时空的概念揭示宇宙其实是四维的,只是第四维是时间,而非额外的空间维度。这算是一个新维度的发现。可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他们不禁追问:维度是否还有更多?

到了20世纪中期,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激发了新的猜想:引力为何如此微弱?与其他三种基本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相比,引力弱得让人咋舌。举个例子,就算引力增强万亿倍,它仍是四种力中最弱的一个。这种极端的反差让引力像个异类,其他力虽然强弱不一,但至少还在一个量级,而引力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能解开引力为何如此虚弱,或许就能找到其他力为何强大的线索。而答案,可能就藏在额外的维度中。

1999年,理论物理学家Lisa Randall和Raman Sundrum提出了一个惊艳的宇宙模型。他们认为,我们所知的宇宙只是一个“三维膜”(brane),漂浮在一个更广阔的“体”(bulk)之中。这个“体”拥有额外的空间维度,我们的宇宙就像一张纸,漂荡在浩瀚的海洋里。我们无法感知这个“体”,因为所有粒子和力都被限制在“三维膜”上。这让人不禁联想到1884年Edwin Abbot的小说《平面国》,书中二维世界的居民因一个三维球体的闯入而震惊。如果“膜世界”假说是真的,我们对宇宙的壮丽全貌恐怕一无所知。

这种模型虽然大胆,却充满趣味。为了验证它,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引力。他们推测,引力或许能逃离我们的“三维膜”,渗透到“体”中,因此变得如此微弱。其他力只能在三维空间内活动,而引力却能在四维中扩散,自然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寻找证据,物理学家们设计了精密的桌面实验,用微小物体测试地球引力的变化,看看是否偏离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可惜,目前这些实验尚未发现额外维度的踪迹。

于是,科学家们转而仰望星空,尤其是中子星——那些巨星死亡后留下的超密核心。中子星密度惊人,是研究极端环境下引力的绝佳场所。如果我们对引力的认知有误,或者宇宙真是个漂浮在“体”中的“膜”,中子星的行为或许会透露出细微差异。比如,额外维度可能带来“暗辐射”和“暗压力”,一种类似隐形光的能量,和一种对抗引力内拉的额外支撑。这些因素会悄然改变引力的运作,而中子星的极端条件恰好能放大这些变化。

中子星堪称宇宙中最奇特的物体之一,甚至能与黑洞媲美。它们就像城市大小的原子,核物质被压缩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密度。一茶匙中子星物质的重量,就能压过吉萨大金字塔。它们的引力强到能让光绕着它们旋转。如果额外维度真的影响引力,或许会改变中子星的紧实度、热辐射效率,甚至内部结构。而事实上,一些中子星的表现确实有些反常。

2019年,LIGO探测器捕捉到一次引力波,来自一个23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与一个神秘天体的合并。这个天体质量仅2.6倍太阳质量,太小不像黑洞,却又略大不像中子星。这让科学家困惑不已。近期计算显示,若存在额外维度,这个“体”或许能解释其超乎寻常的质量。虽然证据还不确凿,但无疑是个引人注目的线索。

此外,双中子星系统的亮度波动也透着诡异,规律却不完全规则。研究者怀疑是中子星与周围物质的复杂引力作用导致,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些理论家大胆提出,这可能是“膜-体”相互作用微调了引力,制造出这种独特的节奏。

不仅如此,中子星还拥有宇宙中最强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强千万亿倍,足以撕裂任何靠近的物体。当中子星旋转时,超强磁场会产生电场,形成辐射束从轴心喷射而出。科学家推测,“膜世界”可能削弱磁场与电场的相互作用,让辐射束变窄。这一猜想尚未验证,但欧洲航天局的新X射线望远镜或许很快能给出答案。实验室无法模拟这种极端磁场——即便制造出弱亿倍的磁场,也会熔毁设备。所以,科学家们只能继续凝视星空,寻找通往额外维度的窗口。

本文译自 Nautilus,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