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为什么女性听力比男性更好
性别成听力差异首因,女性更敏感。环境影响显著,森林居民听力尤佳,城乡亦有别。
谈到听力差异,科学家们有了新发现:性别竟然是首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研究表明,女性的听觉普遍比男性要灵敏得多。
如今,全球范围内与听力相关的问题日益增多。我们都知道,年纪大了听力会自然衰退,但这并非全部真相。实际上,对于性别、左右耳差异、语言背景、族裔归属乃至我们身处的具体环境等其他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听觉世界,以往的研究涉猎并不深。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一支由法国图卢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研究中心的 Patricia Balaresque 博士领衔、英国巴斯大学的 Turi King 教授等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展开了一项跨国调查。他们精心挑选了来自厄瓜多尔、英国、加蓬、南非、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13个不同人群,共计450位参与者接受了听力测试。
之所以选择如此多样化的人群,目的就是为了涵盖尽可能广泛的生态与文化背景,特别将目光投向了以往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乡村居民以及非欧洲族群。
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究耳蜗——我们内耳中负责声音感知的关键部位——的敏感程度。具体来说,团队通过测量一种名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的生理指标,来观察耳蜗在接收到不同响度和音高的声音时,是如何向大脑传递信号的。
有些关于听力的常识我们早已熟知,比如大多数人的右耳听力会略优于左耳,以及听力会随着年岁增长而逐渐减退。然而,这次研究中关于性别和环境对听力影响的发现,却着实让科学家们感到有些意外。
这项发表在《科学报告》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在影响听觉敏感度的诸多因素中,性别的影响力竟然超过了年龄!纵观所有参与研究的人群,女性的听力平均比男性要敏感大约两个分贝。
紧随性别之后,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位列第二。环境不仅塑造了我们对声音大小的感知能力,还影响着我们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也就是音域的宽窄。
具体来看,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居民,其听觉敏感度普遍最高;而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则相对最低。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人群归属、所处环境乃至使用的语言,都对不同人群间的听力差异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不过,这种差异究竟是环境对整个身体机能产生的普遍影响,还是长期适应特定声音环境(如不同的自然声景、噪音水平或污染程度)的结果,目前还尚无定论。
对于森林居民听力更佳的现象,研究者推测,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长期适应了充满各种非人类声音(比如动物鸣叫、风吹草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时刻保持警觉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当然,另一种可能性是,森林地区相对较低的污染水平也对保护听力有利。
至于高海拔居民听力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原因,则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比如,较低的大气压可能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高海拔环境本身可能存在声音传播衰减的现象;亦或是身体为了适应低氧环境而发生了一些生理上的调整,间接影响了听力。
有趣的是,研究还观察到了城乡差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其听觉似乎更偏向于捕捉高频声音,研究人员推测这或许与他们需要在大脑中“过滤”掉持续存在的低频交通噪音有关。
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巴斯大学米尔纳演化研究中心主任 Turi King 教授(她在莱斯特大学任职期间收集了英国参与者的样本),对此评论道:“我们都清楚,听力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长期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或是接触像烟草烟雾这样的化学物质,都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而我们这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想更深入地探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听力特征?为何人与人之间的听觉敏感度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以及,我们的听力又是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特定环境相适应的?”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所有被测人群中,女性的听力竟然平均要敏感两个分贝,而且这个性别差异是造成个体听力不同的最主要原因。这背后的机理可能与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时接触到的激素水平有关,也可能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耳蜗在细微的解剖结构上本身就存在差异。”
“更有意思的是,女性不仅听觉更灵敏,她们在其他的听力相关测试,比如语音识别能力方面,通常也表现更佳。这似乎暗示着,女性的大脑在处理听觉信息方面可能也更胜一筹。至于具体原因,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话说回来,考虑到噪音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比如干扰睡眠、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等——在喧闹的环境下拥有过于敏感的听力,或许也并非全然是件好事。”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 Patricia Balaresque 博士总结道:“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一些既有的关于听力的看法提出了挑战,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在研究听力时,必须将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都纳入考量范围。只有深入探究造成听力自然差异的驱动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听力损失的机制,以及为什么不同人对噪音的耐受程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Turi King 教授补充说:“我们知道人类的进化从未停止。因此,接下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的听力是否具有普适的可塑性,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调整?抑或是,这种适应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基因层面的改变在起作用?”
本文译自 medicalxpress,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