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5.19 , 16:00

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含量意外升高了

我们一度认为,我们人类已经扭转了臭氧空洞的恶化情况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人员现在意外地发现大气中对臭氧有破坏性的化学物质——也就是被称为氯氟烃(CFCs)的含量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增长且增长趋势还在逐步加快。

1987年完成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就像现代的巴黎协议一样,是一项革命性的国际协议,旨在逐步淘汰CFCs类产品。

CFC-11是禁用的化学品之一,是含量第二高的臭氧消耗气体,常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和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世界各国同意逐步淘汰CFC-11,到2010年完全停止生产。

该协议是一项巨大的成功,每年9月份慢慢缩小在南极洲形成的巨洞。

今天,以1993年的峰值作为对照,CFC-11浓度下降了15%。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看起来有人开始作弊了。

新研究发现,从2014年到2016年,CFC-11的排放量比2002年至2012年的平均值增加了25%,含量下降速度比2012年减缓了50%。

“这是我27年来最意外的发现,”NOAA的化学家Stephen Montzka说,“今天的排放量差不多又回到了20年前。”

在下面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到北半球(红色)和南半球(蓝色)中CFC-11的实际浓度与预计减量(灰线)的比较:

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含量意外升高了
Montzka et al/Nature

研究人员首先假设CFC-11含量的突然升高可能是由于存储CFC-11制冷剂的老旧建筑遭到了破坏,导致了化学品泄漏。但数据并不匹配。

虽然风和气候可能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推动化学物质聚集和浓度测量的变化,但对天气模式建模发现,它不足以解释含量上升的趋势。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很可能有人可能正在重新生产CFC-11。”Montzka说。“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或许它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或者无意中作为某种化学过程的副产品而被制造了出来。”

大气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控诉;但搞清楚排放源自何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境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现在得到解决,Montzka说,损失会很小。但如果问题持续存在,它可能会危及臭氧层的自我恢复并进一步导致极端的气候变化。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北半球CFC-11的浓度异常的高。这是令人困惑的,因为与CFC-11类似的其他气体并不遵循相同的分布模式。

这些信息导致研究人员假设排放来自北半球。

另外,不仅仅是CFC-11。当研究人员检查夏威夷Mauna Loa顶部的测量数据时,他们发现其他工业排放量也在增加。

那么这些增加的排放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Montzka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数据点“相当明确地”指向东亚,中国,蒙古和韩国的某处。

“我们正在对这些地区进行勘测,我认为一旦人们在该地区……更仔细地检查相关数据,就会发现更多的特异性数据。”他补充说。

研究人员已经计算出,东亚地区每年新增6500至13000吨的CFC-11产量,与实际增长趋势相吻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高峰时期,世界每年生产350000吨CFC-11,然后度过世纪之交以后,每年下降到54000吨。

如果该结论得到进一步的核实,这一行径明显违反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这令人沮丧,我宁愿数据是错的。”来自雷丁大学的Michaela Hegglin说道,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寻求CFC-11的替代物可能过于困难或昂贵了。”

自2006年以来,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各国都对外报告称,CFC-11排放量已经接近于零。现在,似乎有人在撒谎。

详细的报告发表在Nature上。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majer 编辑发布。

赞一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