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07 , 08:20

童年的逆境也可以培养抗焦虑能力

耶鲁研究发现,中童年和青春期适度逆境或培养抗焦虑能力,脑部安全信号反应增强降低焦虑风险,逆境时机至关重要。

童年的艰难经历会让人更容易焦虑吗?答案没那么简单。研究早就指出,年轻时遭遇创伤或压力事件的人,到成年时患焦虑障碍的几率高出40%。可奇怪的是,大多数经历过这些磨难的孩子,长大后似乎能扛住心理健康的冲击。新一期耶鲁大学的研究就挖出了其中的奥秘:逆境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可能决定你是变得脆弱,还是披上抗压的“铠甲”。

这项研究刊登在《通讯心理学》期刊上。研究者发现,如果在6到12岁的中童年,或青春期,经历了轻到中度的逆境,反而可能让人对日后的焦虑更有抵抗力。Lucinda Sisk是耶鲁心理学系的博士候选人,也是研究的主笔。她笑着说:“童年逆境多,成年后心理问题风险确实高,但我们的发现没那么绝对,事情比想象中微妙。”

为了搞清楚这点,研究团队找来120个成年人,细细梳理了他们在四个成长阶段——幼儿期、中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遇到的逆境。他们用神经影像技术,观察参与者大脑皮层-边缘回路的情况。这片脑区管着情绪、认知和记忆的融合。实验中,参与者看到提示危险或安全的信号,研究者则记录下神经的反应,看看大脑如何区分威胁与安心,是否和童年经历有关。

数据分析时,他们没按老套路走,而是用一种以人为本的模型,分出三类人群。第一类是人生逆境少的,面对威胁时大脑反应强烈,但安全信号却唤不起多少动静。第二类是在中童年和青春期经历过轻到中度逆境的,他们对威胁反应平淡,安全信号却能点亮大脑。第三类则是逆境最多的,无论威胁还是安全,大脑都几乎没啥反应。结果呢?第二类人的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另外两类。

Sisk解释道:“在中童年和青春期经历适度磨难的人,焦虑水平比逆境最少和最多的人都低,这在统计上很明显。”她指出,那些抗压的人在分辨危险和安全时,前额叶皮层对安全信号的反应特别活跃。这种独特的脑活动模式,可能帮他们更好地抵御焦虑。

Dylan Gee是耶鲁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心理学副教授,也是研究的共同资深作者。她说,这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逆境对成长中的大脑影响有多复杂。“这是首次证明逆境发生的时间真的很重要,还揭示了背后的神经机制如何影响焦虑的风险或韧性,”她感叹道,“5岁和15岁遇到同样的事,大脑的发育阶段完全不同,影响自然也不一样。”

想想看,小时候脑子就像橡皮泥,可塑性强,那时候的经历往往会在心底留下深刻印记。Gee补充说,这研究还告诉我们,大脑能有效区分安全和危险,或许是童年逆境后免于焦虑的关键。未来,这样的发现可能帮我们揪出哪些人更容易被焦虑缠上,早点出手干预。

从这些数据里,你能感受到人生的奇妙。逆境不全是坏事,适度的挫折反倒可能让人更坚强。就像锻铁需要火与锤,童年的磨砺,也许正在悄悄为你打造一副抗压的盔甲。

本文译自 medicalxpress,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