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云服务太贵了:科技公司开始回归本地
大型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云计算,将部分工作负载转回本地(local),以控制成本并增强管理灵活性。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如37signals和GEICO,正在重新评估云基础设施背后的经济与战略因素。
近年来,“云回归”的话题在科技界热议不止。云回归,指的是将工作负载从公共云迁回本地或私有云环境。近年来几大知名企业的动作表明,这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些企业的实际战略选择。
两个高调案例让云回归成为焦点。37signals的创始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宣布他们将完全退出AWS,预计每年将节省200万美元,五年内可节省超过1000万美元。这一详尽记录的转变引发了业界对云经济和基础设施战略的激烈讨论。
与此同时,美国最大汽车保险公司之一GEICO正积极将大量工作负载从云端迁回本地,作为全面架构重组的一部分。GEICO平台和基础设施工程副总裁Rebecca Weekly揭露了他们在云端的真实历程:“十年下来,GEICO仍未将所有业务迁至云端,账单却上涨了2.5倍,可靠性问题也激增。”
云提供商也承认此趋势
即使是云提供商也开始正视这一转变。在近期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的一次听证会上,AWS挑战了“客户一旦迁移至云端,就不会返回本地”的观点。AWS指出了多个客户将工作负载迁回本地的具体案例,承认客户在基础设施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尽管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收入快速增长,但对于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市场上疑虑渐起。
企业选择回归的原因
GEICO和37signals的经历揭示了云回归背后的几个重要因素。存储成本是首要考虑,Weekly指出“云端存储是最昂贵的选择之一,紧随其后的是云端AI。”对37signals来说,随着应用程序在云端运行成本的增加,与自有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相比,这笔开销难以合理化。
Weekly解释称,“仅仅在云端运行传统应用的费用高得惊人”,这表明“迁移上云”的策略往往无法实现预期的效益。这与37signals的经验相呼应,他们发现某些工作负载在自有基础设施上更具成本效益。
对于供应商锁定的担忧也是一大原因。为规避锁定,企业往往将数据分散在多个云中,但这也带来了操作和可靠性上的挑战。云端的托管数据库服务通过其捆绑架构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锁定效应。使用如AWS RDS或Azure数据库等服务时,企业放弃了对底层存储架构的控制权,而这架构是与云提供商的存储解决方案捆绑在一起的。
这种捆绑意味着,即便有更具性价比或性能更好的存储选项,企业若不完全重构数据库架构,就无法应用这些新方案。企业无法针对存储、计算资源或数据分层进行定制优化,因为这些都必须符合服务提供商的预设配置。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Kubernetes上自托管数据库,以实现完全的可移植性。
背景条件的影响
是否回归本地的决定涉及对多项关键因素的慎重权衡。规模和工作负载的可预测性至关重要,对于拥有稳定增长和可预测工作负载的企业来说,或许自有基础设施更适合。工程能力也同样关键,企业需要强大的内部技术支持来有效管理本地基础设施。云回归显然不适合仍在追求盈利或市场契合的初创公司,因为云端能让其专注于业务问题,而非复杂的IT基础设施。
此外,投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Rebecca Weekly指出:“企业可以在本地采用类似OpEx的方式进行重资本投入,金融行业的大多数公司在长期内愿意进行资本投资。”这与37signals的战略一致,他们将基础设施视为长期投资,而非持续的运营成本。
云环境中的创新
尽管云回归讨论通常集中在“云端”与“本地”之间的选择,但第三种路径正悄然兴起:在云端采用替代技术和架构。AWS Marketplace等云市场正推动新一轮创新,提供可以显著提升性能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而无需完全回归本地。企业现在可以在云环境中利用专用存储解决方案、定制数据库引擎及优化的基础设施工具。这种方法将云计算的操作便利与传统本地部署的性能和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例如,企业可以在云上使用原生的NVMe存储方案来支持其数据库,或在云计算实例上使用Kubernetes部署自定义数据库主机,既保持云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又避免锁定效应。这一新兴的替代技术生态系统表明,云计算的未来不仅关乎部署地点,还关乎在既定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架构。
未来展望
云回归趋势反映了企业对基础设施战略的日渐成熟。GEICO和37signals的经历表明,成功不仅在于工作负载的部署地点,还在于制定连贯、完善的基础设施管理策略。
未来,重点不在于简单地选择云端或本地,而是基于具体业务需求、工作负载特性及经济因素,做出理性选择。企业是否选择留在云端、迁回本地,还是采用混合模式,都应根据其独特情况,而非行业趋势随波逐流。
本文译自 The New Stack,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