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饥饿时人们更关注食物的美味,忽略营养信息,易做出不健康选择。眼动追踪揭示,饥饿放大味觉偏好,削弱对健康标签的注意。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让人胃口大开的真相:当饥饿来袭时,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似乎只顾着追逐食物的美味,对营养标签视而不见。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空腹时总忍不住点一份香喷喷的炸鸡,而不是清淡的沙拉。
这项由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系的Jennifer March和Sebastian Gluth领衔的研究,邀请了70名志愿者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在饥饿和饱腹两种状态下进行食物选择测试。为了模拟真实场景,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先经历一夜禁食。在饱腹组,他们会在实验开始时喝下一杯满足每日热量需求的蛋白奶昔;而在饥饿组,他们得饿着肚子直接上阵。实验前,研究团队还通过问卷了解了每个人对食物的口味偏好,以及他们对食物热量的认知。
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在健康但稍显寡淡的食物和美味却不那么健康的食物之间做选择,比如一份菠菜沙拉对阵一块巧克力蛋糕。每种食物旁都标有Nutri-Score营养评分,清晰展示其健康程度。研究人员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捕捉参与者在做决定时目光的落点:是盯着食物的诱人外表,还是认真研究营养标签?为了深挖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他们还运用了一种高级决策模型,分析注意力如何影响最终决定。
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但却发人深省。不管是饿着肚子还是吃饱喝足,人们总是更青睐美味的食物。然而,饥饿像个调皮的放大镜,放大了对美味的渴望。在饥饿状态下,参与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食物的色香味上,营养评分几乎成了摆设。相比之下,饱腹时他们会稍微多瞄几眼Nutri-Score,决策也更谨慎。更有趣的是,饿肚子时,参与者做决定的速度明显加快,仿佛大脑在喊:“快点选那个好吃的!”
Jennifer March解释说,这种倾向可能源于远古的生存本能。在食物匮乏的时代,优先选择高热量食物能让人活下去。可如今,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薯片、甜点让这种本能成了健康的大敌。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成人肥胖率自1990年以来翻了一倍多,2022年有8.9亿人深受肥胖困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随之攀升。
研究还发现,饥饿不仅让高热量食物更诱人,还改变了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建模,研究团队注意到,饥饿时味觉在决策中的权重显著增加,而健康信息的优先级被挤到角落。除非有人刻意盯着Nutri-Score看,否则它几乎不起作用。这不禁让人思考,超市里那些营养标签,真的能帮我们抵挡美食的诱惑吗?
Sebastian Gluth指出,这项发现对公共健康有深远意义。“饥饿不只是让不健康的食物更有吸引力,它还改变了我们大脑优先处理的信息。”他建议,未来的健康干预措施可以尝试让营养信息更抓人眼球,比如用鲜艳的颜色或动态提示,吸引饥饿时的注意力。
当然,这项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现实生活中的选择远比实验复杂。想象一下,在餐厅里,香气扑鼻的菜单和促销广告会不会让我们更容易“失守”?研究人员表示,接下来他们希望走进超市、餐厅,探索这些发现如何在真实场景中发挥作用。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提醒我们,饥饿时的大脑就像个任性的孩子,总是追着好吃的跑。想要吃得更健康,或许得先学会在饥肠辘辘时,强迫自己多看两眼营养标签。
本文译自 medicalxpress,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