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弦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是薄膜
弦理论或能统一自然力,却解释不了加速膨胀的宇宙。新设想大胆重塑现实:我们或住在高维与虚无边缘的膜上,存在如影子般虚幻。
弦理论被视为“万物理论”的最佳候选。它将常规物理学的纷乱线索编织成一幅壮丽的高维画卷,能统一自然界四种力——包括最难搞定的引力。如果运气好,它还能驯服大爆炸和黑洞,不至于迷失方向。可惜有个致命缺陷:它无法解释像我们这样加速膨胀的宇宙。
这问题已经困扰了25年。弦理论的数学能描绘出无数可能的宇宙——据说有10的500次方那么多,数量大到超乎想象,简直是对预测科学的嘲弄。但它偏偏搞不定我们这个宇宙。1990年代末,天文学家通过遥远超新星观测发现,我们的宇宙正越胀越快。这对物理学家来说是个谜,对弦理论家则是场灾难。没人知道是什么驱动这种加速,常用“暗能量”来搪塞,可理论上,这种事压根不该发生。
宇宙的加速膨胀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弦理论却束手无策。原因藏在时空几何里。Albert Einstein的广义相对论和后来的Willem de Sitter给出了答案:时空可能是球形且加速膨胀的“de Sitter空间”,也可能是马鞍形且无法膨胀的“anti-de Sitter空间”。弦理论偏爱后者,认为只有它稳定。可天文数据却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我们活在de Sitter空间里。“有人怀疑,这种宇宙在弦理论里根本不可能,”瑞典Uppsala大学的Ulf Danielsson说,“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搞清楚。”
弦理论的起点其实很朴实。1960年代末,它只是个简单方程,用来解释质子、中子等粒子在强力作用下的碰撞。那时没人叫它弦理论,直到物理学家发现,这些碰撞概率可以看作量子弦的振动,才有了新名字。他们开始猜想,这些弦不仅是理解粒子的工具,或许就是粒子本身。电子、夸克、Higgs玻色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可能是根极细小弦的末端,奏着独特音调。
起初,弦理论在强力计算上栽了跟头,但很快在别处开花结果。自然界有四种力:弱力管放射性,电磁力关乎光和日常化学,引力则是个怪咖,让万物相吸,还有黏合粒子的强力。弦理论最先搞定了引力,这是之前量子理论从没做到过的。后来,弱力、电磁力和强力也陆续被它收编,一下子成了万物理论的头号种子选手。
它的数学很狂野,需要10维时空。我们熟悉的只有4维——3个空间加1个时间——但弦理论家相信还有6维,只是小到肉眼和仪器都看不到。这些额外维度让方程运转起来,给弦提供了蜷缩的空间,也顺带引出了一堆怪东西,比如叫“膜”的高维物体,简称brane。毕竟那是1980年代,一切皆有可能。
可弦理论太灵活了,描述的宇宙多得离谱,几乎没法预测。更糟的是,它和现实脱节。Danielsson回忆:“人们开始怀疑,我们的宇宙是不是压根不在它的范围里。”不过,最近有个疯狂的想法冒了出来,或许能救场。简单说,我们得把宇宙想象成更大图景的一部分——一个嵌在高维超空间和虚无之间的薄膜。“我们的存在就像影子,投在世界尽头的墙上,”英国Nottingham大学的Antonio Padilla这样描述。
这想法的种子早在1999年就埋下了。当时,Lisa Randall和Raman Sundrum为了解决弦理论的另一个难题,提出了高维brane的概念。他们发现,两个5维anti-de Sitter时空之间,可以夹一个4维的brane,正好像我们的宇宙。后来Randall和Andreas Karch还证明,这个brane会自然加速膨胀。可惜,这模型夹在两个巨型AdS时空中间,稳定性堪忧,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五年前,Danielsson和Uppsala大学的团队灵光一闪:“如果不稳定性不是问题呢?能不能反过来利用它?”每个时空模型都有能量织在结构里,决定其中粒子、弦和brane的行为。如果能量不是最低,量子力学说它就不稳定,随时可能“衰变”成新宇宙。他们设想一个5维AdS时空从高能量起步,哪怕一小块衰变,也会迅速形成低能量的“暗泡”。这泡被4维de Sitter时空包裹,和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关键是,它从不稳定中诞生,不再受其摆布。
这暗泡膜不太稳,时不时会冒出新泡,层层嵌套,形成多元宇宙。我们所谓的大爆炸,只是母泡生出我们这泡的瞬间。Danielsson觉得这比传统大爆炸理论更直观:“常听人说大爆炸像气球胀进空间,但其实外面没空间。可有了暗泡,外面还真有东西。”
可这泡也有隐患,尤其是引力的问题。引力弱得离谱,一个冰箱磁铁就能对抗整颗星球的拉力。弦理论说,10维里引力被稀释了,可如果它漏得太多,行星和银河系早散架了。Padilla认为,暗泡多元宇宙无限大,引力随便漏,Danielsson团队只好加了些5维弦,把引力拴在膜上。
“他们得费尽心思让引力显得4维,”Padilla说。于是,他和Nottingham的Ben Muntz、Paul Saffin另辟蹊径:去掉多元宇宙,只留一个泡。没了无限时空,引力漏得少,弱而不散。我们的4维世界成了5维泡和虚无之间的屏障,真成了“世界尽头”的膜。“当然,这也有麻烦,”Padilla笑说,“虚无是什么?有还能生出东西?”
从无到有的问题自古难解。哲学家早就问:没东西时,空间、时间、物质咋来的?物理学研究关系,怕是答不了。可2012年,Adam Brown和Alex Dahlen在Princeton大学时,借Ed Witten的思路,提出无限弯曲的AdS时空——像纸被揉成极小一点——是最接近“虚无”的定义。那儿啥也装不下,但量子力学不认输,总能挤出点空间让泡诞生。
Nottingham团队想用这招,可无限弯曲的母时空咋生出正常泡?幸好,物理学家有办法。量子场论里,他们常“重整化”方程,去掉无限项,预测粒子碰撞准得惊人。去年,Padilla他们用类似招数,算出了有限弯曲泡的诞生。“结果就是个世界尽头的膜,外面啥也没有,”他说。
这么说,我们的宇宙可能真是这膜,外面是虚无,里面是5维泡。日常的弦其实活在5维里,我们看到的粒子只是弦端在4维上的投影,像影子般虚幻。可这想法还不是完整的弦理论,只有5维,得把剩下6维塞进去。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的Ralph Blumenhagen说:“要把这嵌进弦理论,还会撞上新墙。”
西班牙的Angel Uranga也提醒:“这可能是技术难题,也可能是根本障碍。”但测试已有眉目。物理学家能通过实验看引力是否漏进额外维度,比如桌面实验或黑洞观测,也能在粒子对撞机找引力子的能量信号。只是现在精度不够,未来可期。
这些疯狂点子给弦理论注入了新活力。Blumenhagen说:“现在下结论还早。”可要是我们真活在膜上,宇宙的加速膨胀或许不是弦理论的末日,而是新篇章的起点。现实,也许比我们想的怪得多。
本文译自 New Scientist,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