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预测,到2050年,近50亿人将患近视,1亿人面临失明风险。城市生活与学业压力是主因,需更多户外时间干预。
想象一下,到了2050年,世界上几乎一半的人都得戴上眼镜才能看清远处的路牌。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剧情,而是科学家基于全球趋势的严肃预测。如今,超过20亿人已经近视,而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可能飙升至近50亿。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约10亿人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面临视网膜损伤甚至永久失明的风险。这场视力危机已经悄然开始,并且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
近视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视力正常,可能很难体会。超过50厘米的距离,世界就变成一团迷雾,路牌上的大字模糊成白色斑点,就像隔着厚厚的雾气看书。全球已有三成人口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模糊中,而这个比例还在迅速攀升。2016年,一项汇集140多份研究、200多万参与者的分析指出,到2050年,49.8%的全球人口将近视,其中五分之一会达到高度近视的程度。
这场危机的根源并非单纯的遗传。虽然父母近视会增加孩子患病的几率,但基因无法解释东亚地区近视率的爆炸式增长。在日本,94.9%的学生到毕业时都成了近视眼;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的青少年中,80%到90%需要眼镜。这意味着,十个年轻人里,可能有八九个看不清远处的风景。进化速度不可能如此之快,真正的推手是环境的变化。
你可能会猜,屏幕时间是罪魁祸首。但有趣的是,近视的激增早在智能手机普及前就已显现。二战后,东亚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学业压力骤增。学生每天花在学校、家庭作业和补习班的时间超过10小时,户外活动被挤占得所剩无几。以中国为例,2015到2020年间,7岁儿童的近视率翻倍,6岁儿童的更是暴增三倍。研究表明,每多上一年学,近视度数平均加深0.27屈光度。大学毕业生在求学期间,视力往往下降约1屈光度。
环境中有两个关键因素在作祟。首先是缺乏自然光。阳光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能减缓儿童眼球的过度拉长——近视的直接原因。户外时间多的孩子,近视风险可降低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其次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写字或盯着屏幕,迫使眼部肌肉持续紧张,可能导致眼球拉长,加剧近视。城市里的高楼和狭窄视野进一步加剧了问题,遗传倾向则像火上浇油。
这场危机并非东亚独有。欧洲的年轻人近视率在一代人之间翻倍;非洲的早期城市化地区也开始出现激增。越早患上近视,后果越严重。一个6岁就近视的孩子,到11岁可能已发展为高度近视,增加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变性的风险。
后果已经显现。在韩国和新加坡,征兵时许多年轻人因视力不达标被拒,军队不得不调整标准或资助手术。2024年,全球因视力问题导致的生产力损失高达2680亿美元,仅中国每年就损失160亿。如果到2050年一半司机都需要眼镜,交通安全、医疗系统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但并非没有希望。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行动,效果初显。以下是几种可行的办法:
首先,减轻早期学业压力。台湾率先出台政策,限制家庭作业量,鼓励学校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近视进展已有放缓迹象。这并不是要牺牲学业,而是寻找健康与教育的平衡点。
其次,增加日光暴露。研究显示,每天多两小时户外时间,能将近视风险降低一半。无需剧烈运动,哪怕在公园树荫下发呆,眼睛也能受益。一些新加坡学校甚至尝试在室外上课,或用强光灯模拟自然光。
再次,限制幼儿屏幕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岁以下儿童每天屏幕时间不超过一小时,2岁以下最好完全避免。屏幕不仅取代了户外活动,还让幼小的眼睛长时间聚焦近处,增加近视风险。
此外,及早发现高危儿童也很关键。父母近视的孩子,或眼球偏长的儿童,需要特别关注。低剂量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和多焦点软镜等干预措施,已被证明能减缓近视加深,效果最佳时可降低约50%的进展速度。
最后,养成“20-20-20”习惯。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每近距离工作20分钟,就该停下来20秒,看看6米外的物体。这能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疲劳,简单却有效。
我自己也曾是近视一族,直到通过SMILE手术矫正。但手术并非人人可得,预防才是关键。这场危机并非不可逆转,核心在于让眼睛回归自然——多看远方,多晒阳光,少些束缚。现代生活让我们困在屏幕和书本前,但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未来更清晰。只要我们现在行动,2050年的世界或许不必如此模糊。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