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环保替代品的淀粉基微塑料,在小鼠实验中显示出肝损伤、代谢紊乱等潜在健康风险。

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难免磨损,由此产生的细小甚至肉眼难见的塑料颗粒,一旦被我们摄入或吸入,便可能悄悄威胁健康。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尝试用植物淀粉替代传统的石油,制造出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然而,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初步研究却敲响了警钟:食用这种淀粉基塑料微粒的动物,同样出现了肝脏损伤、肠道菌群失衡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Yongfeng Deng 指出:“人们原以为生物可降解的淀粉基塑料既安全又能促进健康,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那些尺寸微乎其微的塑料碎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塑料,正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品饮料,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静脉输液悄然侵入我们的身体。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这些出现在血液和组织中的“不速之客”与多种健康风险息息相关。比如,有研究就观察到,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其粪便中微塑料的含量往往更高。在此背景下,被誉为更安全、更环保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便是利用土豆、大米、小麦等作物中的淀粉制成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淀粉基的可降解塑料对身体究竟有何影响?相关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Yongfeng Deng 及其团队启动了这项动物实验研究。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将小鼠分成了三组,每组五只。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另外两组则分别在饲料中添加了低剂量和高剂量的淀粉基微塑料。这些剂量的设定,是根据普通人日常可能摄入的微塑料量进行估算和调整的。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喂养,研究人员仔细评估了这些小鼠的器官组织状况、新陈代谢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显示,接触了淀粉基塑料颗粒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具体来说,它们的多个器官,特别是肝脏和卵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在高剂量组中,这种损伤更为严重,而对照组小鼠的器官组织则一切正常。不仅如此,这些小鼠的血糖调节能力也受到了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它们的甘油三酯水平出现显著异常,负责调控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也发生了紊乱。研究还发现,小鼠体内的相关遗传通路变得失调,肠道菌群也呈现出特定的失衡状态。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变化甚至可能干扰了摄入微塑料小鼠的生物钟节律。

Yongfeng Deng 总结道:“即便是在较低剂量下,长期接触淀粉基微塑料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广泛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扰乱生物钟节律、干扰糖脂代谢方面。” 当然,研究团队也坦诚,这只是探索淀粉基微塑料摄入影响的初步研究之一,关于这些所谓的“生物可降解”颗粒究竟如何在生物体内分解、其更深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还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本文译自 ScienceDaily,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