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为什么孩子们会有想象中的朋友,原因非常简单
从番茄酱罐到隐形老虎,孩子们的“假朋友”不仅带来乐趣,还帮他们探索社交的奥秘。
我家老大还在蹒跚学步时,正赶上新冠封锁那段日子,幼儿园关门,社交成了遥远的回忆。有天,我发现他竟对着野生动物书里的蝙蝠照片喂 喂奶。这只墨西哥无尾蝙蝠住在《濒危动物》书的121页,爷爷送的礼物。从2020年的几个月里,他每天都要看它,跟它聊天,有次还给它递了杯奶。那段孤单的日子,这只被他叫做Big Bat的小家伙,成了他的朋友。
这周,我跟Wellesley College的心理学家Tracy Gleason聊起这些“虚构朋友”。她告诉我,想象中的伙伴不一定是隐形的小人,有时候只是孩子赋予生命的小物件,比如毛绒玩具、洋娃娃,甚至更奇怪的东西。她笑着说:“我听说有个孩子跟一罐番茄酱特别要好。”所以,如果你家小孩跟罐头说话,别慌。
其实,这种事稀松平常。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5%的孩子在7岁前都有过“假朋友”。为什么呢?Naomi Aguiar研究过这个,还写了本书。她告诉我,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好玩”。孩子们喜欢这种乐趣,没啥复杂的。
当然,虚构朋友不只是玩耍工具。Gleason说,它们还能帮孩子摸索社交的门道。跟爸妈的关系固定,可朋友随时可能散伙,规则也不明朗。她解释:“有个假朋友就像练习场,就算搞砸了也没事。”比如,Aguiar研究里有个9岁女孩,她的“隐形小男孩”平时挺友好,但偶尔会扯她头发。还有个孩子跟只大猩猩做朋友,俩人常为去不去公园吵架。Gleason说,这其实是孩子在琢磨:有人不跟你玩咋办?有人对你不好咋办?
我在想,这不就是生活的缩影吗?朋友跟家人不一样,得自己去试,去感受。虚构朋友就像个安全的小舞台,让孩子演练怎么应对。
这些朋友形态各异。2004年的研究里,100个6到7岁的孩子中,57%的假朋友是人,41%是动物,还有个能变身任何动物的神奇人类。2017年Aguiar的研究更妙:有个9岁孩子跟“隐形西伯利亚虎”做朋友,虎会“强力爪击”,但下雨天得哄它;还有个小孩的毛绒小马Pony是“全能特工”,有X光眼;另一个跟“隐形牛奶盒”搭档,觉得它“很善良,像个小天使”。
我挺喜欢那个牛奶盒的故事。孩子说:“我了解了Milk,Milk也了解了我。”多单纯又深刻的关系啊。
专家说,别担心这些假朋友。以前有人觉得这代表孤独或问题,可现在研究表明,有没有假朋友,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差不多。当然,有些经历创伤的孩子会用它们来疗愈。Aguiar提到,被性侵的孩子有时会想象出“守护者”朋友。日本疫情期间,孩子们也更常跟物件玩,可能是隔离让他们更需要陪伴。
Christine Nguyen是加州两个孩子的妈。她告诉我,她12岁的小女儿从4岁起就跟“Hammie”形影不离。Hammie是只毛绒仓鼠,嘴巴毒得很,吃过“屎渣”,但又超级有钱。她女儿还给它拍过在玩具钞票床上蹦的视频。Hammie胆大包天,跳过伞,还做过臀部整形。开车时它爱嚷嚷,得被“流放”到仪表盘。Nguyen说,女儿本就调皮,Hammie让她更敢闯边界。
Aguiar告诉我,孩子成长中自由很少,啥都得按规矩来。可跟假朋友相处,他们能随心所欲,想咋玩咋玩。这大概是他们能完全做主的一小块天地吧。
我觉得,这不只是好玩。Big Bat陪我儿子度过孤单时光,Hammie让Nguyen的女儿放飞自我。虚构朋友是孩子的小宇宙,藏着乐趣,也藏着成长。谁说番茄酱罐不能当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