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
为什么英特尔不再生产主板了
英特尔在2013年停止生产主板,这一决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原本为了控制产品质量,英特尔如今已将这个市场交给其他公司,专注于更具盈利性的领域。
英特尔曾是个人电脑领域的标志性品牌,不仅生产中央处理器(CPU),也曾长期涉足主板制造。2013年1月20日,英特尔宣布退出主板市场,结束了这段长达二十年的历史。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转变?
起初,英特尔生产主板主要是为了保护其品牌形象,而非以盈利为核心。当时,主板市场上已有多家公司能够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英特尔因此没有留下的必要。要理解英特尔的主板业务,首先要理解它的心态:英特尔会推出某些产品,目的在于推销或保护其他产品,当这种支持不再必要时,它会毫不犹豫地退出该市场。
英特尔的“Inside”广告活动就不仅仅是为了宣传CPU。事实上,英特尔最初并非专注于处理器,而是生产计算机内存(RAM)。最早的桌面计算机并没有采用英特尔的CPU,直到一位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Gary Kildall拿到了这款芯片,并创作了CP/M操作系统,从而促进了英特尔8位处理器的普及。
紧接着,英特尔推出了16位CPU,其中一款芯片最终成为IBM PC的核心。为了确保稳定的CPU供应,IBM要求英特尔将8088芯片授权给其他公司生产,这也让AMD成为了英特尔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虽然AMD一开始仅仅是英特尔的许可生产商,但它也逐渐发展成了英特尔的竞争对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特尔逐渐意识到,主板市场对于它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盈利的渠道,而更多的是一个展示产品质量、控制市场的手段。在1980年代末期,随着日本芯片制造商的崛起,英特尔和其他美国公司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内存技术已经无法与日本厂商竞争。与此同时,英特尔的386处理器开始获得市场认可,尤其是在IBM拒绝使用该芯片后,英特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挑战。虽然英特尔的广告“Intel Inside”让人们对主板的质量和性能产生了认知,但它的营销策略也引发了市场上的竞争。那些低价PC往往使用质量较差的组件,而英特尔的母板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系统的整体质量。英特尔的主板虽然价格较高,但提供了更好的系统稳定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这对于当时的消费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进入90年代,英特尔主板逐渐成为那些注重质量的电脑品牌的标配,甚至在一些大公司如戴尔和Gateway中也有所应用。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硬件爱好者的崛起,市场上开始涌现出如华硕、技嘉等品牌,他们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逐渐抢占市场份额。
到了2013年,英特尔的主板业务已不再具有原有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英特尔决定退出这一市场,专注于更具盈利潜力的领域,如芯片组的销售。同时,由于苹果电脑也开始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英特尔的市场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之,英特尔从生产主板到退出市场的历程,是其根据市场变化、技术进步和利润最大化的战略调整。从一开始通过主板保护和提升品牌形象,到后来的战略放弃,英特尔经历了一场从低利润市场到高利润领域的成功转型。
本文译自 The Silicon Underground,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