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21 , 15:00

洪水过后才起飞的巨型蚊子

你可能也见过特别大的蚊子?加利福利亚早段时间被台风刷过之后,目击巨型蚊子的报道又热闹了一回。

因为是个蚊子学家,我经常要靠着热心市民的口头回忆来帮忙定种认蚊。诸如“脚上好像有条纹”“有点褐”和“看着差不多是紫色”这样的描述,我大致上都OK。

让我犯难的是普通人对蚊子大小的描述。在美国城市周边能碰到的蚊子,大部分都很难靠“看着很小只”或者“还挺大”来定种。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蚊子的体格就时常有差别。孑孓们呆的水沟没有太多竞争者,那它们发育成蚊时就会大点;水里营养物质丰富或水温偏低,也会产生相对大的成蚊。

当然,蚊子里的确也有几款巨人种族。现在一听对方描述蚊子很大,我就会接一句“是在蚊子里算大呢?还是大得不像蚊子?”对方一说“大得不像蚊子!但还是会咬人。”我就知道没错,他看到了正宗的大蚊子——学名psorophora ciliata很长但也不复杂,就是鳞蚊+硬毛;它们在美国一般被叫为shaggy-legged gallinipper,特征是茂盛腿毛和特大身材。

这些大家伙体型是普通蚊的三倍(摊平大概一元硬币),平时是很难见着的,因为洪水才是它们登场的时机。这是种因应洪水环境特化而成的蚊子,雌蚊交配后会到处寻觅地势低的土地产卵,草场草地、冲积平原和农田哪都行,因为它们的卵耐得住干燥。这些蛋会被隐蔽散置在各地,静待大水掩来。它们产蛋量大,食量也不小,一般选择吸哺乳动物,但脊椎动物的血也在食谱上,只是排得较后。

洪水过后才起飞的巨型蚊子

你可能会问,明明生命周期和行为都差不多,为啥唯独它们就进化得特别巨型?

其中一个解释是,它们的孑孓会捕猎其它蚊子的幼虫。任何一滩你没有注意过的泥水里,或许都有一场孑孓界的战国争霸,在它们那个层次,刚孵化体型就比其它种族大,这额外优势并不难理解。另一个可能是,大体型的母体能生产、搭载更多受精卵,在洪水来临的窗口期,它们后代的散布范围和数量都会优于其它蚊子。

虽然这些大蚊叮人会疼,但跟表亲比起来,它们的体型并不适合在人类身边潜行。另外你打死的那只说不定这辈子根本就没吸过血,它们短短的生命周期里有可能就只吸那么一大口,所以传染疾病的几率也相当低微。目前按我们昆虫学家所知,这类蚊子并不携带能传人的病原体。另外也别忘记,它们的幼虫喜欢把别家的孑孓当点心。

洪水过后这些蚊子会忙活两三个星期,在各地藏下新卵等待下一场台风或大水,它们自己则悄悄死去。那些没有等来庆典的蛋,会挨过冬天的干冷,在下个雨季惊醒。

眉头一皱:jié jué

原文:《Giant mosquitoes flourish in floodwaters that hurricanes leave behind》,by Michael Reiskind/行文改动
本文译自 theconversation,由 梁兵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