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23 , 10:00

帅哥后代更多?拥堵的城市收入高?为什么这都要研究

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会有“富人幸福感更高”之类的论文?这尼玛还要研究?

大西洋杂志的主编库仑.墨菲曾经公开评价社科调研:没有哪些结论是新的,这些科学家日复一日地细查这个世界,然后把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当成大发现。

这类想法都源自一种偏见,即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跟那些不知道答案只能瞎猜的人相比,被告知答案的人会大大高估自己无知时“答对”的可能。无论那给出答案的真假。

空口白话太抽象,我们来看点真事。

有份1949年做的报告,主题是考察二战士兵,发现了以下五点:

1)学历更高的士兵更难适应战场。(地痞流氓更习惯战争)
2)南方兵比北方兵更适应酷热环境。(唔)
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愿意担任指挥。(常年压迫环境让黑人上进心变弱)
4)南方黑人士兵更喜欢南方白人指挥。(南方白人更善于与黑人属下互动)
5)战时,士兵更渴望回到家乡,战后这种渴望减轻。(没有人想死)

五点里,有哪些在你眼中属于“这尼玛还要研究?”有没有哪一项让你感到不自然?如果没有答案,相同的提问你会猜出什么结果?大家不妨再看这五条一眼,接着来下一自然段。

帅哥后代更多?拥堵的城市收入高?为什么这都要研究

五条全错。事实是:学历高的适应更好;南北方人耐热能力持平;黑人士兵更上进,etc。下面是另一个小实验。

达芙娜.巴拉兹Daphna Baratz (1983)找了一批大学生,分组面对一条研究结论。一组是“人们在经济上行期花费的收入份额,会比萧条期时多”,另一组相反。——结果两帮人都认为结论正如自己预期。

这种倾向让我们轻视科学。毕竟浪费人力物力得出的成果,也不过是些“我早就知道”的废话常识。研究题目越接地气,用语越平易近人,这种情况就越严重,因为大家听得懂就更容易把它贬低,形成拖科研后腿的舆论。

在个人范畴,麻烦不在于时常猜错。相反,你的“常识”和预判往往会与事实相符。于是你对自己的信任皮衣层层加厚,直到每次受挫都浑然不觉,外人轻易还点不醒。情况有时在赌博里也明显:赛果出来,有些人会“早就觉得”今年某队无法晋级;如果该队赢了的话他们自然会看到另一条同样可信的证据链,青黄不接变成活力充沛。这批人对自己能看透下一场的信心总会恢复甚至增加,只可惜世上其他东西不肯主动对齐。

脑袋里每一条“早就知道”,都在排挤怀疑和谦虚。我念书那阵遇到过不少人断言六国必然统一,不是秦也会是别的国家,因为制度因为冶金,教材上写得清楚;但如果问,从今打后一百年,亚太会是什么格局?五十年?他们必然不出。知道答案的人特别善于预言过去,给自己鼓掌;而收束未来只能靠认出无知,排解疑点。——无论事后看来,那些问题和答案多么寻常。

我、你,所有学会了说话的灵长类都迟早会踏中这个柔软的兽夹,因为它跟别的古老毛病一样,是健全人脑的默认配置。不是单靠聪明警觉就能完全回避,量这篇文章也无法给你什么临时抗性,但下次脚疼的时候,你至少能认出这个陷阱的模样。

为这好文明送上药丸(°∀°)ノ (1/42)

原文:《Did You Know It All Along?》,Excerpt from: David G. Meyers, 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1994, pp.15-19;有删改,原文细节更多且更准确

本文译自 ohio-state.edu,由 梁兵 编辑发布。

赞一个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