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3.21 , 16:00

关于禅修的六大谣言

关于禅修的六大谣言
Credit: 锐景创意

谣言1:只有一种禅修类型。

其实,不是所有禅修都需要静坐盘腿。举例而言,气功、太极都是动态禅修,它们通过缓慢动作和轻柔呼吸,使大脑处于放松但敏锐的状态。此外,还有些禅修类型鼓励人们将禅修带到日常活动中,例如在洗碗时留意水的触感和手的运动、在吃饭时对食物心怀感激。

谣言2:打坐是禅修的重点。

尽管所有禅修类型都涉及到打坐,但“正念练习”格外强调这点。其它禅修类型会培养同情、慷慨、宽恕等品质。通常,禅修训练有三个阶段:保持注意力、培养各种品质、顿悟。在每个阶段,禅修者都会反思自己的动机和意图,从而影响禅修结果——有些人是为了减轻焦虑和痛苦,有些人是在寻求精神觉醒。

谣言3:你必须“清空思维”。

尽管禅修通常要求保持思维宁静,但这并不意味着脑海一片空白。通常,禅修培养人们觉察思想、情绪、感觉但不作出反应的能力,进而发展出更宽泛的怜悯心。在任何禅修阶段,强迫自己限制思维都是不健康的。

谣言4:禅修会立刻奏效,使你放松舒适。

刚开始练习禅修时,人们会逐渐意识到不健康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其实,这种体验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令你更加焦虑或迷失方向。因此,在禅修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他们会教你如何处理这类情况。

谣言5:我们非常了解禅修的益处。

研究表明,某些禅修类型确实具有益处,例如改善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然而,有些说法缺乏科学证据,例如禅修能够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延缓衰老等。

尽管科学家正在不断研究禅修对大脑的影响;但目前,我们对禅修的长期效果了解有限。科学家很少探究多年禅修的效果,大部分研究仅限于探究短期成效。此外,不同的禅修类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因此可能产生不同的身心影响。

谣言6:禅修只是为了减轻痛苦、压力、焦虑。

在传统背景里,禅修是为了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和更深刻的存在意识具有联系。如今,这个核心层面常常被忽略。科学家通常只探究禅修的短期健康益处。在禅修中,存在意识和禅修的动机及意图具有密切联系。若想真正了解禅修,也许应该更加关注这个本质层面。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Rare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