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自我认知偏差之:自信错觉
1995年的一天,一壮硕的男子就这么明目张胆地抢劫了两家匹兹堡银行。既没有戴面具甚至没有任何伪装,他只是带着微笑在监控下出入银行——随即当晚被抓获。警察们逮捕McArthur Wheeler的时候,他表现得甚为惊讶——警察给他看了监控录像,他有些疑惑并嘀咕着 “我抹上果汁了呀” 。 事情可能是这样的:Wheeler以为抹上柠檬汁会让他 “隐身” ,毕竟隐形墨水也有用柠檬汁的,只要他不靠近热源就不会被发现。
picture by 画师 阿彻
警察给总结了一下:Wheeler既没□□也没发疯——只是犯了一个 “神奇” 的错误。
后来这件事引起了康纳尔大学心理学家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和他的研究生Justin Kruger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认为,大部分人对其在各社会及知识领域的能力感觉良好,但有些人却是过度自信。这种“自信错觉”便是所谓的“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D-K effect),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为了能在实验室中研究此现象,他们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在其中一项实验中,他们问了大学生们一系列有关语法、逻辑以及笑话等问题,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以及判断自己与其他学生的相对排名。实验结果挺耐人寻味的,实际得分最低的学生总是高估他们的成绩;排名倒数1/4的学生自觉成绩优于2/3的学生。
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课堂,而且深深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在后续的研究中,两位研究人员离开实验室,来到射击场,他们问了枪械爱好者们一些关于枪械安全的事情。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结果相似:那些正确回答问题数最少的人高估了他们对枪械的了解。达克效应不仅是学识评估上有所表现,其他个人能力评估等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电视里的选秀节目,参赛者惨遭淘汰而面露惊讶。滑稽的是,这些人还没意识到自己被想象优势所蒙蔽。
credit: 123RF
而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高估自我。一项研究发现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当人们评价自我的相对受欢迎度和认知能力时,也会有类似的结果。这主要是当人们发现自己能力不足时,不仅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不佳的选择,还会丧失意识自我错误的能力。在对大学生为期一学期的研究中,好学生(指成绩)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差生尽管在成绩一再清楚反馈下仍不承认自己做的不好。能力不足之人坚称他们做得正确。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写道:无知比知识往往更容易产生自信之心。
不过有趣的是,真正聪明的人也不能准确地自我评估,他们常常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在Dunning、Kruger的经典研究中,成绩好的学生认知得分均在前1/4,预测成绩时却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这些学生认为,如果这些测试对他们来说很容易,那么对别人来说也一样。这所谓的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可以认为是达克效应的逆效应,这使得能够取得很高成就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才能,并认为其他人也能可以。不过,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调整对自我的评价,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而能力不足的人则不然。
那么愚蠢劫匪的案件就可以完美结案了。有时我们想尝试一些能带来好结果的事情,但像抹柠檬汁这类做法,只能说是我们的方法不够完美,不够合理,不适合或者只是太过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