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头脑特工队》背后的科学研究
五年前,作家兼导演Pete Docter提出关于电影的一个想法:一个人的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同时又如何处理与其他人的交际。不久前发布的电影《头脑特工队》就是他讲述的,关于一个11岁女孩的大脑故事。
[-]
以下是研究了几十年情绪的科学家们解读的《头脑特工队》。跟科学家的交流主要有几下几点:情绪是如何掌控意识的?情绪是如何给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上色的?一个11岁女孩的感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头脑特工队》里涉及了五种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和喜悦,名叫Riley的11岁小女孩在从明尼苏达州到旧金山的活动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与这些情绪作斗争。Riley的主要情绪还是被快乐掌控的,这符合我们的科学常理。有研究发现,我们的特质由特定情绪影响,它会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方式和回应他人的方式。
不过,这部电影的主调并不是快乐而是悲伤,《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失去”,以及人们在被悲伤的情绪左右时会得到什么。Riley失去了她的朋友和家人,而让这种悲伤更深的是她还在步入青春期的前几年,这表示着她的童年就开始体会失去与悲痛。
《头脑特工队》的悲伤与快乐是纠结的,它们并没有那么纯粹。悲伤是一种累赘,字面上看是Riley的快乐应该摆脱在脑外的一种情绪。但事实上,研究发现悲伤与生理激活有关,是人的身体为了应对失去而激活自己做出的反应。在电影中,悲伤是不好的事,让人很烦恼。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更常见到的是一个人的悲伤会引来其他人的安慰和帮助。
除了这一点,电影对悲伤的刻画很成功地把科学对情绪的两种中心认识给表现了出来。
[-]
其一,情绪是在组织(而不是扰乱)理性思维。在西方思想史上,大部分人的传统观念都是认为情绪化是理性的敌人,会破坏与社会的团结关系。然而,事实却是个人感情主导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过去的记忆甚至是道德判断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比方说,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被非常强烈地引导到对不公的注意上,这样能帮助我们反抗、纠正不公平的现象。
在《头脑特工队》上也有这种表现。悲伤逐渐占据了Riley对自己的变故的思维处理过程,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当她在回忆在明尼苏达州的生活时,加入了蓝色这个忧郁的色调。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现在的情绪会塑造我们记忆中的过去。这是电影中悲伤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让Riley认清了自己人生的变故以及她所失去的一切,给她搭建了另一个展现新自我的舞台。
其二,情绪会组织(而不是打乱)我们的社会生活。情绪在家人与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矛盾、年轻男女调情及对手之间谈判等等不同的社会互动中起着不一样的作用。还有研究发现,愤怒(而不是政治认同感)会让社会人集中在一起捍卫权利、反抗不公。当我们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时,如果脸上浮现出尴尬、窘迫的表情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
这些科学发现都在电影中用戏剧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你可能会觉得悲伤更倾向于是一种不作为的消极被动状态,是没有目的的行为。但是在《头脑特工队》和现实生活中,悲伤会促使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失去。影片中第一次有这种表现是在餐桌上的愤怒爆发,Riley暴走上楼躺在黑暗的房间里,让她爸爸不知所措。还有结尾的时候,是悲伤让Riley与父母重逢,这涉及到多种形式的接触和情绪化的声音通通爆发出来,传达着团圆的喜悦之情。
《头脑特工队》里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处理悲伤情绪的方法,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拥抱悲伤,不要藏着掖着就让它晒在外面,再耐心地处理青春期之前的十几岁孩子的情感挣扎。悲伤会让人弄清楚你失去了什么(童年),推动着家庭走向矛盾的结束,让父母和孩子都接受自己的新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