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04 , 07:01
1

理解痛苦、心理疾病与悲伤

我们的痛苦、心理疾病和悲伤源于一个根本问题:大脑试图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型与实际经验相调和。接下来,我将简要阐述我的观点,探讨如何通过这种思路理解并应对这些情绪。

大脑是预测引擎
在我看来,大脑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它根据我们的感觉输入和对世界的认知模型,决定如何行动并回应环境。这个模型包含两个层面:

  1. 我们的经验:过去发生的事实。
  2. 我们的条件反射:处理这些经验的方式,即“赋予意义”的过程。比如“自我关爱是自私的”或“凡事皆有可能”之类的信念,这些通常是潜意识的。

经验和条件反射动态关联,相互影响。条件反射塑造了我们与经验的关系,反之亦然。核心要点是,大脑通过这些机制构建了一个世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保护。

痛苦的本质
痛苦源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型与实际经历的冲突。例如,对于体育迷来说,投资在某个“胜利”的世界观上,失望时会导致剧烈的痛苦。年长者对生死的理解不同,因而失去亲人时的痛苦程度也有所不同。

关键在于,痛苦是“模拟”出来的。即便是身体上的疼痛也是大脑根据情况做出的神经系统反应。有些人没有痛觉,这表明身体伤害并不必然引起痛苦。痛苦的存在是一种进化机制,提醒我们修正错误的认知模型,与现实对齐。因此,痛苦不应被视为敌人,而是一种促使我们行动的动力。

然而,意识到痛苦的根源并不容易,尤其在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时。

心理疾病
我认为,心理疾病是大脑应对痛苦不力的表现,是无法调和我们对世界的固有信念与现实经历的产物。焦虑可以理解为对痛苦的恐惧,而抑郁则是对无法改变现实的深层失望。

就我个人的焦虑经历而言,我习惯逃避深层挑战。潜意识中,我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便应得到赞赏、财富等。因此,每当遇到需要付出艰辛才能解决的冲突,我会感到焦虑并选择逃避。

至于抑郁,我感到世界仿佛蒙上了阴霾,且常执着于一些“若有此物便可改变一切”的念头。这种状态让人陷入绝望,但我认为理解情绪只是处理痛苦的开始。问问自己:“我在逃避什么?”或“我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是自我反思的重要步骤。

悲伤
悲伤是真正的成长过程开始的标志。当我们放弃过去天真的信念,接纳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我们才会开始真正的哀悼。悲伤中,我们为曾经的自己而哀悼,曾经的认知模型已然崩溃,我们不得不接受新的现实。

我认为,悲伤是美丽的。它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接受自己的无常和对答案的渴望。悲伤不会消失,而是随着时间转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给我们带来意义。

自我成长的两条路径
从整体来看,我们的痛苦几乎都源于对信念和经历的错误认知。每当处于痛苦之中,我们的任务有两步:

  1. 探寻潜在信念:挖掘那些导致痛苦的根源,认识到它们的内在冲突。
  2. 重新诠释过去经历:深入理解这些信念的来源,并以更成熟的视角看待它们,以便逐步放下。

对治疗的看法
我对治疗的看法复杂。主流治疗有时可能会让人对自身的韧性产生怀疑,过度治疗反而降低了对痛苦的承受力。然而,治疗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信念并重新解读过去的经历。

理想的治疗应是一种辅助工具,帮助我们更具自我意识,而非过度依赖。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我成长,减轻痛苦。

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
我曾认为人生只有灵性的追求。但后来发现,心理健康和成熟也是不可或缺的。灵性与心理成长并非对立,两者相辅相成,让我们更好地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总之,我们需要在精神和心理两条路径上共同前行,不断反思、成长,让自己能以更清晰的视角和更成熟的心态面对生活。

本文译自 dhruvmethi,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