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真的能让人们减少工作吗?
技术将把我们从苦差事中解放出来的想法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但历史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随着人工智能吸引了公众的想象力,同时也表现出失误和失败,狂热者继续吹捧未来的生产力提高,作为对其治理采取宽松方法的理由。例如,风险基金ARK Invest预测,“在未来八年中,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将普通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近140%,为每位工人增加约5万美元的价值,即全球56万亿美元。埃森哲声称,“人工智能有可能在2035年将劳动生产率提高40%。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同样谈到了从电子邮件等琐碎任务中节省时间。
但是,如果围绕人工智能生产力的承诺不一定转化为对社会的好处呢?
今天,围绕人工智能的许多担忧都集中在它取代人类工人的潜力上——无论是教师、律师、医生、艺术家还是作家。在1930年的一篇文章中,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做出了类似的预测,创造了“技术失业”一词来指代“由于我们发现了节约劳动力使用的方法而导致的失业,超过了我们找到劳动力新用途的速度。对凯恩斯来说,这证明了“人类正在解决其经济问题”。他预测他的孙子孙女将每周工作十五小时,从经济需要中解放出来。
但最近的全球创新指数表明并非如此,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对技术、创新和创业的大量投资未能实现改善整个社会人民命运的那种生产力改进。事实上,“技术革命”的历史描绘了一个不同于凯恩斯所预测的与技术相关的生产率提高的好处的故事。
以二十世纪的家用电器为例。社会学家Juliet Schor研究了洗碗机、电炉和吸尘器等所谓的省力技术如何未能减少女性的家务劳动。相反,“提高家庭生活的标准和期望......延长了用于清洁、准备食物和育儿的时间。例如,洗衣机和烘干机允许更频繁地洗衣服,“调整清洁的规范标准,以满足这些电器引入的效率,”Schor指出。
历史学家Laine Nooney记录了尽管个人电脑革命承诺效率和生产力,但人们是如何被束缚在电脑上,损害了人体。围绕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如何解开我们的束缚也有类似的主张——他们没有。事实上,这些设备使随时随地工作成为可能。正如《如何无所事事:抵制注意力经济》一书的作者Jenny Odell所说,这并没有产生解放效应,而是经历了“工作在余生中转移”——这种现象在新冠疫情期间对女性和职业母亲来说更加明显。事实上,这些技术已经极大地侵蚀了边界,以至于一些司法管辖区正在接受断开连接权的法律。
现在,科技作家Paris Marx认为,“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被框定为为我们提供各种形式的赋权和解放:我们将能够更高效地工作,花更少的时间做我们的家务,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都将是点击或点击。但这些承诺从未准确描绘出这项技术如何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或这些所谓收益的真实成本。
历史告诉我们,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或生产力的提高很少能解放那些已经负担过重的社会。相反,新技术往往会创造新的期望和规范,提高标准和实现这些标准所需的工作量。它被称为帕金森定律,其思想是“工作扩展以填补其完成的时间”。我们都经历过安排持续一小时的会议将如何延长以填补分配的时间。
我们的标准越来越超越人类的能力,无论是身体还是认知能力。Nooney指出,“如果计算机可以改变工人可以处理的数据量,那幺人体就不再以其讨厌的生理极限来干预盈利能力。同样,专家们现在评论了使用人工智能的好处——一个不吃饭、不睡觉、不需要工资的工人。正如电脑和智能手机在物理上扭曲了人类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对我们的健康和福祉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一样,我们被告知我们必须适应机器。例如,我们需要开发“机器智能”,而不是相反。
新技术不仅通常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工作,而且还会带来其他类型的工作。Ian Bogost预计,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将在进行所谓的节省劳动力的努力所需的劳动力之上强加新的劳动和管理制度。正如计算机和软件的进步“允许,甚至要求工人承担原本可能由专家作为全职工作执行的任务”一样,博格斯特预测人工智能的“不可避免的官僚化”。
谁能逃脱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而可能产生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与早期的技术一样,答案是:可能只有那些拥有足够经济、社会或政治资本的技术。例如,只有那些有特权和权力拒绝或“关闭”的人,他们能够负担得起“选择退出的成本”,才能完全避开社交媒体。通过零工经济服务获得的灵活性的好处往往是以牺牲工人日益增长的不稳定为代价的。同样,提高生产力的人工智能进步可能会导致除了特权精英之外的每个人本已不成比例的负担增加(围绕人工智能标签和其他任务的新零工经济正在蓬勃发展),除非政策以批判的眼光对待生产力主张。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生产力的说法是一个谎言。它认为,通过自动化任务,人工智能将使它们更有效率,进而使我们更有效率。这将使我们腾出时间从事更有意义的任务或悠闲的追求,如瑜伽、绘画或志愿服务,促进人类的繁荣和福祉。但如果以史为鉴,这种结果极不可能,除非是特权精英。更有可能的是,富人只会变得更富有。
因为不是技术可以解放我们。面对这些人工智能的进步,为了保持和促进有意义的自主性,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政策。正如Derek Thompson所观察到的那样,“只有在老板、政府或经济体系允许的情况下,技术才能让人们摆脱工作”。否则就是技术解决方案主义,简单明了。
本文译自 The Walrus,由 八里 编辑发布。
@1周 ago
技术减少工作后,就会诞生新的工作,决定人们做什么的不是生产力高低,而是社会对“工作”本身的需要。
@1周 ago
现在时间充满了人的欲望,未来还会有更多机器智能的欲望
@1周 ago
我手上有一本吐槽人工智能的书,16年出版的,作者在书里讽刺搞神经网络的是“试图让一百亿个连起来的乒乓球产生智能”,还讽刺办公机器“只会不停地bibi响”。那时候的机器人会按照你点的店面名字指出路径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意思”了。现在是16年的7年后,AI的发展已经超出了预料,谁知道再过10年会如何呢。
但工时是不会变少的,少的只是岗位吧。
@1周 ago
想起来之前在规划院实习的时候,听前辈聊起以前没有电脑CAD的时候,改建筑图纸要用刀刮掉重新画所以改图的效率很低,所以甲方不会有事没事都让你改图。但是现在CAD改图方便所以总是会提出改图的需求。工作周期的变短也没有让工作变得轻松,反而是工作密度越来越高。科技的提高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靠北
@1周 ago
计算机和软件的进步“允许,甚至要求工人承担原本可能由专家作为全职工作执行的任务”
@1周 ago
提高效率,满足彼此的更多要求。
无论体力和脑力,只要它是普遍重复的,就是有改进地价值的。
历史讲的故事取决于你怎么解读。
如果之前的人拒绝了爬犁、耕牛、拖拉机……那么,确实,你现在会得到一份任何人都很熟悉的工作,比如拿锄头翻地、自己拉爬犁、赶牛拉爬犁……
技术的进步会让一些人付出代价。
文明的进步是让这个代价对任何人都可承受,所有人共同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
其实以目前的技术和文明来看历史,五十年前的真实状态就是另外一种野蛮和原始。
@1周 ago
十五岁之前学一套知识吃一辈子的时代过去了。
后来是二十岁、二十五,甚至三十。
之后的创新会慢下来吗?创新带来的改变会变少吗?
不会,这玩意反而会加速创新,任何人都能以可接受的成本向一个“半神”提问题的时代来了,我不知道即将开启的是一个什么时代(知道我就去经商了),但肯定是一个从历史上无法推测出来的时代。
当文明出问题的时候,想想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技术进步的时候,最好别拿历史生搬硬套。
一个十年前昏迷的科技潮人如果今天醒来看到这一切都要懵逼慢慢接受。
中国八零后至今所经历的技术变革已经超过了八零之前加起来的总和,但大部分还是懵逼,跟搞人工智能的小萌新老油条比起来,我等就是原始人。
当你想呼唤文明进步的时候,别找科技的茬。这是一条来自于一个现代原始人的经验教训。
@1周 ago
能减少对人口增长的需求就好
@1周 ago
我觉得劳动占生命的长短总体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要立法和劳动者都共同认为实际劳动量没有超出可以承受的范围。达到这样的平衡,要么就是增加工作量,要么就是内耗、增加没有实际用途但也算是工作的无用功量。
@1周 ago
AI能提升工作效率,然后工人就不得不接更多的工作
@1周 ago
对比几百年前手工生产时代的劳动时间和现在用计算机996工作的时间,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现代只是吃的问题相对的容易解决了
@1周 ago
有时候是应该停止疯狂爬科技树了,想想如果自动驾驶卡车出现,多少人会失业
@1周 ago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其他的,比如环境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之类,
都涉及到同一个底层问题,人类自称自己“文明”了几千年,但是现代人类社会根本没有一个好的系统的办法帮助人类控制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被鼓励去追求更多,更好,更奢侈的生活。每个人不管意愿如何,都被裹挟着加入满足各种欲望的洪流。号称脱离了动物层面的物种却总被动物本能驱使着。直到有一天支撑起上层各种欲望的底层的某个结构不堪重负咔嚓一下断掉,于是所有的人在惊叫声中跌入灾难的深坑,幸存者在经历各种人祸之后,再继续搭建各种追求欲望的结构,开始下一轮循环。
@1周 ago
就跟外卖小哥似的,你送得快了,系统就把给你的时间调短
@1周 ago
希望漂亮国的人民都能这样想,那我觉得我们的压力会小很多
@7天 ago
我国几千年来到现在
不同地方生产的笔墨纸砚四件套、陶器版锅碗瓢盆、瓷器版锅碗瓢盆、竹制版锅碗瓢盆、……其实都是针对各自周边特定矿物、特定砂石、特定草木等加以利用的结果!
如果有懂相关知识的人去标注上
什么矿物中的什么分子在哪些物理参数和化学参数作用下得到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什么样的砂石怎么处理后,增加其表面积让其在哪些物理参数和化学参数作用下怎么怎么样;
什么样的草木……
……
不就可以让人工智能协同科研人员去计算和验证分子之间的关联——
在一定范围内就不需要定义资源不资源;
因为每个人就近就能把接触到的从草木、到土壤、……再到砂石;
通过人工智能让它们以各自更安全、更科学、更低碳的方式转化成所需的桌椅床、衣裤帽、…锅碗瓢盆等等物件!
不用买桌椅床、衣裤帽、…锅碗瓢盆——
每个人都节省下来这么一部分工资、节省一部分因996/007工作上的身体损耗导致的医疗费用;
节省了这些花费之后,有闲又有钱,还能借助用文心一言这样的人工智能去写小说文章、去作画作诗、…为某些岗工作排忧解难。
一方面省钱、一方面又再增加收入,这才不会有太大争议!
偶尔因为人工智能3在某次制造过程中的某项发现——
人工智能3根据试验过程的实时数据,通过计算并验证了先产生这种分子、或先展现这种特性再去制造原材料,就可以大大缩减制造某些原材料的人力物力!
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
@7天 ago
科技解放了劳动力→空闲使人提高了欲望→高欲望导致人耗费劳动力→循环。但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是不争的事实啊
@7天 ago
这种无意义的内耗不是科技造成的,而是我囯的传统文化造成的。几千年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造成了一种畸形的变态文化,但凡有点小小的权力者都将整人和控人视为伟大的乐趣,仿佛不折磨别人就浪费了手中的权力,无法显出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