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
并不存在决定性向的基因
在分析了近50万人的DNA样本后,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得出结论,我们无法单纯通过基因型来预测一个人的性取向。这并不是说,DNA和取向完全无关。
几十年来,生物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某种“同性恋基因”——虽然我们早已放弃了存在单个基因开关,控制性吸引力取向的想法,但关于家庭和双胞胎的研究给出了诱人的线索,表明DNA至少在基础层面上发挥了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此类研究都的样本量无法令人信服或者达到足够的学术标准。
因此,研究人员汇总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和遗传报告服务机构23andMe的477522份样本数据和个人信息,以确定造成异性恋者或非异性恋者差异的基因序列。
当然,人类的取向并不总是简单化一。不过鉴于实际限制,在这里暂时将其分为明确的两类,至少在统计学上毫无问题。
对两类人群的全基因组分析揭示,我们染色体上共有5处位置与同性性行为显著相关。另外有数以千计的其他序列存在较弱的关联。
上述被标记的基因中,有一些已知与激素通路之类的生理功能相关。所以,看起来很有希望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性取向指示性的基因类型。
但是,如果将其全部纳入整体框架来思考,就能发现,这些基因序列的所能做的贡献仅占总影响的8%至25%。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组合不具有预测性。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基因不能在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它的意思是,对不同性别的吸引力的生理回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需要众多不同基因的相互作用
根据研究,不同性别的人群之间,结果也有差异。虽然男女间的相关基因具有相对较高的重叠,但在涉及性的遗传结构时,相似性反而较小。
大人,时代在变,科学也是如此。我们将不再试图寻找简单的解释,而是去更好地理解:如此复杂的性行为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
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上。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majer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