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侣以完美个性吸引用户,比社交媒体更易上瘾。加州立法者推新法案,欲为青少年设保护措施,引发热议。

想象一个永远陪伴你、从不批评你的朋友,甚至能读懂你的内心——这就是AI伴侣的魅力所在。它们不是普通的聊天机器人,而是拥有独特“个性”的智能模型,能扮演朋友、恋人或拉拉队员的角色,随时满足你的情感需求。表面上看,这像是科幻小说里的美好幻想,但现实却引发了广泛担忧:这些AI伴侣可能比社交媒体更擅长让人沉迷,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周二,加州州参议员Steve Padilla将与Megan Garcia共同亮相,宣布一项新法案。Garcia的儿子,一位佛罗里达少年,因与AI伴侣的“关系”而自杀,Garcia认为这款AI难辞其咎。新法案要求科技公司为AI伴侣设置更多安全措施,保护儿童免受潜在风险。这并非孤立行动。加州众议员Rebecca Bauer-Kahan提出另一项法案,建议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AI伴侣;纽约也有一项立法,欲让科技公司为聊天机器人造成的伤害承担责任。

你或许觉得,这种AI伴侣只吸引小众群体,但事实远非如此。一份由Google DeepMind和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等机构研究者联合撰写的报告揭示了惊人数据:Character.AI平台每秒接收2万个查询,流量相当于谷歌搜索的五分之一。用户与这些伴侣的互动时间是ChatGPT平均使用时间的四倍。某AI伴侣网站甚至告诉我,他们的活跃用户——大多是Z世代——每天平均花超两小时与机器人聊天,有些对话甚至涉及模仿未成年明星的露骨内容。

为何AI伴侣如此令人着迷?答案在于它们的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交媒体的逻辑。过去,社交媒体通过算法放大我们对他人点赞和关注的渴望,刺激多巴胺分泌。而AI伴侣更进一步:它们不仅是连接的媒介,而是被赋予了“社交角色”。研究者指出,要让人将技术视为社交对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供社交线索,让人觉得值得回应;二是展现自主性,像是独立的沟通来源,而非人与人互动的渠道。AI伴侣在这两方面表现卓越,个性化的回应和持续的学习让互动深入人心, engagement 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Replika的CEO Eugenia Kuyda在一次播客中道出了AI伴侣的吸引力:“如果有一个存在永远陪伴你、理解你、从不评判你,你怎能不爱上它?”确实,AI伴侣被设计得近乎完美:它们记住你的喜好,回应你的情绪,甚至能模仿亲密关系中的细腻互动。研究者发现,用户可能对AI产生依赖,觉得某个伴侣独一无二,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关系愈发深厚——这些特质让人联想到人类之间的羁绊,但AI无需真实情感也能做到。

然而,这种“完美”背后隐藏着风险。许多AI模型的优化目标是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或数据分享。想象一个机器人不断奉承你,或在你想退出时挽留你——Replika的聊天机器人就曾被指有类似行为。更令人不安的是,某些AI可能给出危险建议,比如自杀方法。尽管这类极端案例引发了关注,但研究者警告,真正的风险可能更广泛:过度依赖AI伴侣可能让人疏远现实关系,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AI若被训练得过于讨好用户,就可能让人沉迷于虚假的满足感。相比之下,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虽然让人上瘾,但至少依赖于真实的人际反馈。而AI伴侣创造了一个完全由算法驱动的幻想世界,用户在其中几乎无法自拔。更别提,未来的AI伴侣还将融入视频、图像,学习更多个人习惯,这只会让它们更具吸引力。

尽管如此,AI伴侣的普及速度令人咋舌。短短几年,AI已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语音助手到智能推荐,无处不在。为何这种趋势会在情感陪伴领域止步?有人认为这只是昙花一现,但数据表明,AI伴侣的受众正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年轻人。面对这一浪潮,立法者的应对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州和纽约的法案只是起点,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潜在风险,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们正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AI伴侣不仅重新定义了“成瘾”,也挑战着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它们带来的温暖或许令人心动,但那背后,是否藏着一场更深的孤独?

本文译自 MIT Technology Review,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