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21 , 23:00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做个好人是好的事情

为了将爱传递下去,联大2012年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5日定为国际慈善日,以鼓励全世界组织及个人的慈善行为,促进团结和相互理解。

当然,即使没有特殊日期的鼓励,善良和无私的行为在人类和动物中也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人捐赠财产给慈善公益机构,并从自己的善举中获得快乐。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做个好人是好的事情

在动物界,许多物种在发生冲突时通过避免暴力来表现出自己的善意。他们可能会使用相对安全的竞争方式。

典型的例子包括雄性招潮蟹互相争斗,但尽量不用巨大的钳子攻击同类的身体。最近,人类科学家还发现倭黑猩猩会帮助陌生的同类,甚至不需要对方发出请求。

互相帮助的行为在物种演化中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其内在的机制却远非如此。事实上,善良和利他主义的存在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矛盾,因为后者是基于自然选择的竞争过程,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例如,为了保护自己的巢穴而甘愿牺牲自身的工蚁,给进化论之父造成了深深的困惑,达尔文本人起初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上对我的整个理论是致命的”。

那么,利他主义是怎么写入我们的遗传程序的呢?它与自然选择是否冲突呢?许多进化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回顾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思想。

解析善良的本质

从达尔文时代到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的方法试图通过假设个人为群体或物种的利益而牺牲自我,来解释利他主义的进化过程。

这个理论—— “群体选择理论”——是数十年来的唯一解释,但是现在却饱受质疑。那些甘愿无私地牺牲个人利益的个体,按道理将会迅速的失去传递自身基因的机会,因为他们总会挺身而出,牺牲自我。这是一个逆向淘汰的过程,越是自私的群体,越容易将自身的“自私”基因遗传下去,而族群中的英雄只会越来越少。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的当代最知名的畅销书之一《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供了部分答案。英雄保护了整个族群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她们身上带有潜在的“英雄基因”。帮助亲戚是一种传递我们自己的基因的方式,他们的遗传物质和我们是相近的。

但这并不能解释对没有共享基因的人的善意。所以在无关个人的情况下,学者们提出了另一套理论——相互利他主义理论:包括“我会为你剃头,那么你也会为我剃头”的想法,是进化中一个双赢的对策。

如果两个遗传物质上不相关的人轮流款待彼此,那么他们就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双方的可重复合作的信任关系。

事实上,某些社会性情感,如内疚、感激和同情,可能正是为了在这个系统中发现和避免作弊行为,从而培养互惠关系,这在人类的进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那陌生人呢?

但是这个理论依然不能解释我们对陌生人的善意,我们捐款给素不相识的受助者,并不期望未来从对方身上获取收益。最新的理论是,在这种一次性互动中,善意可以通过间接的互惠来促进。

当我们观察到人们对他人友善,并社会对他们善意进行了积极回馈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有来自科学的证据表明,在观察到周围人群的公益行为之后,人们将更愿意帮助陌生人。

因此,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动力通过慷慨的行为来培养善良的名声。这样的声誉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好感,因此从长期来看,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及时雨宋江宋公明

尽管如此,但这还不能解释人类做好事不留名的行为。

这里又有人提出了利他惩罚的概念。这个理论指出,有些人有一种硬连接的本能,使他们想要惩罚不友善或自私的人。

这种惩罚是“利他主义”的,因为它在时间、精力和可能的报复风险上都要惩戒者支付一定的代价。据报道,人类学家在人群和各种文化之中寻找到了进行利他惩罚的大量证据。

受到利他惩罚的风险成为一种鼓励“我们做个好人”的社会压力 ——即使没有人能看到你这样做。

综合起来,这些理论表明,善良并不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竞争过程相矛盾。善良是合理的。但是它的这种合理性是否会破坏其自发的吸引力?

善良仅仅是一种精心伪装的自私行为的虚伪表现?利他主义仅仅是我们的集体幻觉臆造之物?

继续延伸这个话题,只会引发哲学上的无穷争辩。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知道善意的行为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宜居度,也可以让你我感觉良好,这就可以了。也许,这才是我们设立世界慈善日要记住的东西。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majer 编辑发布。

以前曾看到一位女性生物学家记录育儿的博客,其中说道她了解基因为了让自身延续下去,设置产妇在生育后的一系列电化学生理过程,令她将自己的孩子看得比生命还重。但是哪又怎么样呢?她说,这种爱就是真实无虚的。知晓背后的生理机制和进化动机并不会贬损人类自身的情感。不要将两个层面的事物混为一谈,电灯开关并不是光明本身。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