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21 , 15:30

基因能解释犯罪,但这能免除牢狱之灾吗?

在刑事审判中,利用基因信息建立生理学基础,并以此分析暴力犯罪、冲动犯罪行为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了。但一样最新研究表明,在法庭之上,基因证据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有效——它们无法向法官和陪审团充分地证明被告罪不至此。

由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临床医学硕士Paul Appelbaum、加州尔湾大学的Nicholas Scurich博士撰写的论文《刑事法庭行为遗传学》,已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

有关基因变异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的证据缺乏可靠性。例如,X染色体上的MAOA基因是处于不活跃状态的,但若与童年受虐的经历相结合,就会导致暴力犯罪数量大大增加。然而,基因的活性、环境因素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基因定罪论”不那么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用基因信息做判罪参考会激起法庭之上众人的矛盾心理。“法官和陪审团会认为罪犯犯罪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阿佩尔鲍姆博士指出,“但他们也会觉得,罪犯会因为遗传因素而再次犯罪。”这两种思想工作相互抵消,所以对最后的结果影响甚微。

基因能解释犯罪,但这能免除牢狱之灾吗?
credit: 123RF

也有人认为,用基因来解释,不足以减少对罪犯的刑事惩罚。法律要求被告必须有明显的特征表明他已异于常人(例如精神错乱),或有十足的理由减少行为监视年限(如精神残疾或年年纪非常小的罪犯),否则就无法减轻刑事责任或缩短刑期。

“可能只有在未来——当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有确定的联系了,法庭才会采用基因作为判罪参考,” 阿佩尔鲍姆博士说到。“当然,遗传因素也要满足刑事领域的法律标准。”

他继续道:“在真正有定论前,用基因判断的方法或许会在法庭上比较少用到了。但这样至少能保证,每一场不依赖于基因判决的案件都是公正的。”

本文译自 phys,由 Imagine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