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
适者生存?袋獾有话要说
我们(原文作者格里菲斯大学生态学研究员Konstans Wells等)的研究显示,袋獾,又名塔斯马尼亚恶魔在青年时期最容易感染致命面部肿瘤疾病(DFTD)。
这一发现已经发表在生态学快报上,与传统所认为的相对弱小的个体更容易感染疾病这一观点相反。
对于袋獾,最有可能存活并繁殖成功的个体却最终屈服于这种致命疾病。
DFTD对于塔斯马尼亚的袋獾群体具有毁灭性的作用,2009年这种有袋肉食性动物已经被列入濒危名单。
所以是什么导致了最适个体更容易受感染呢?
credit: 煎蛋画师ZZCW
恶魔的详细描述
DFTD十分独特,是少数几种已知会传染的癌症,致命肿瘤并非来自于宿主身体。这种疾病通过袋獾之间的撕□□传播。
为了处理群体中的DFTD,十几年来我们反复调查了500多只野生恶魔,每年至少查看四次相同的勘查区。
这使得我们能够在感染变化以及肿瘤生长的过程中,研究袋獾的生存和繁殖。
我们的研究增进了对DFTD在恶魔群体中传播的了解,揭示了恶魔群体中疾病诱导进化的发生细节(比如抵御疾病)。
研究表明,这种疾病传播的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哪些个体会受感染。
恶魔群体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个体更容易作出攻击行为,比如在□□期。这使得他们很可能□□到被感染的个体,从而自身感染上疾病。
所以排除这种疾病的话,从进化角度来看,这些个体正好是最适个体,在被癌症杀死之前最容易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
credit: 煎蛋画师seηz
对恶魔群体的影响
所以这对塔斯马尼亚的野生恶魔群体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
通常,类似DFTD这种重大的疾病会令人觉得对于种群整体肯定会产生不利作用。
但如果患病个体在受感染之前有机会繁育后代的话,那么就不一定了。
那么现在有多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某些恶魔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或者在生命早期就感染了疾病并且肿瘤迅速增长导致死亡,这样就无法繁衍后代。
第二种是,恶魔在生命晚期才感染疾病,这样在之前可能就已经有后代了。
第三种是,恶魔虽然会被感染,但如果肿瘤增长得比较缓慢,那么仍然有可能在死前繁衍后代。
第四种就是健康的统治阶层恶魔没有得病,就可能多次生下后代。
这样细分下来,我们就能理解DFTD的传播,以及对袋獾群体产生的影响了。
DFTD对恶魔的影响程度是由袋獾人口特征以及疾病发展动态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感染率下降
我们的研究还显示,近期群体中袋獾受感染的可能性下降了。这可能表明袋獾对这种癌症进化出了一些抵抗力。
袋獾。credit: 123RF
另一种可能是,如果社会统治阶级的恶魔是疾病传播的主力,社会统治阶层的恶魔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了感染率的下降。
如果群体中高适应度的成年恶魔是主要的感染群体,那么抵抗力强个体的可能选择作用将会有限。这是因为虽然统治阶层受到感染的个体比较多,但相比那些没有受到感染的下层恶魔,统治阶层的后代仍然会更多一些,其基因组成也会更多地遗传下去。
恶魔保护
我们的发现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接种疫苗或者将恶魔群体迁移到其他区域。
比如,选择性针对统治阶层的恶魔接种疫苗比随机挑选个体进行接种更为有效。
如果不很好地理解社会行为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那么一旦将专门保护种群中的恶魔个体放到野外中,疾病的传播和种群的生存能力就将不可预测。
如果放入野外的个体打乱了已有的社会结构,更频繁地发生冲突,那么可能会加剧DFTD的传播。
如果野外群体中已经有个体发展出了对DFTD的抵抗力,那么向野外群体中引入保护区的个体可能就会冲淡这种自然选择过程。
我们的研究表明DFTD似乎是有选择性地传播的,不会影响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理解疾病的传播路线是阻止其传播的前提。
本文译自 conversation,由 CliffBao 编辑发布。Konstans Wells&Andrew Storfer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