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10 , 20:38

印度□□案里的男性受害者

[-]

先说明,我是用标题把各位观众吸引进来,印度□□案里没有男性被□□。不过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那次震惊世界的轮奸事件过后,印度执法和司法部门一下子抓紧了对于□□案的判决,报道出来的□□案也直线上升。在严打这个大背景下,很多男性不幸被沦为很多“别有用心”妇女敲诈的对象。

老规矩,讲个故事说明问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Yogesh Gupta。

Yogesh Gupta是一个44岁的德里地产中介,他被指控□□一个妇女,因而被捕。如果开了上帝视角,起因是他发现自己公司的同事在贪污公司款项,结果还没有上告的Yogesh Gupta被这个同事反将一军。同事买通了一个无业妇女,乔装打扮成一个准备买房的客户,和Yogesh Gupta谈了一会儿,问能不能送她去地铁站。之后这个妇女报警,说Yogesh Gupta开车把她送到一个公寓,然后实施□□。

事发之后,Yogesh Gupta一直相信证据站在自己的这一边。因为在公司的闭路电视记录了他和那个妇女的一举一动。如果真如那个妇女阐述的过程,从出门,开到无人公寓,□□,再送去地铁站,整个过程要花费40多分钟,至少。但是Yogesh Gupta前后出门到回来只花了11分钟,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有证据是一回事,警察相信,或者不相信证据就是另一回事了。从Yogesh Gupta的角度来看,似乎整个执法系统对于男性公民的权益,证据的完整性等等,都不是很在意,倒是在意这个月抓了多少个□□犯。

前前后后的调查花了8个月。这8个月Yogesh Gupta不得不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下生活。整个家庭因为他的指控陷入长久的压抑,女儿甚至请求神灵开化警察。

后来,这个“被□□”的妇女在法庭上崩溃了,从而说出了事情。至此,长达快一年煎熬终于结束,Yogesh Gupta被判无罪。


[-]

很多人说,2012年那次震惊世界的公交轮奸案改变了印度的面貌。从某些角度说,这的确不假。□□者不但导致受害者最后死亡,还把事发过程发布到网上,全世界的人们都多多少少看到了这些血淋淋画面。随后,数万名妇女走上街头,反对印度这个整体男性主义社会对于妇女暴力的漠视。

接着,媒体跟进,开始报道各地出现的□□案。在媒体的大篇幅报道下,政府开始严打全国范围内的男性暴力犯罪。执法部门扩充了□□犯罪的定义,并且严词要求警察把所有上报的□□事件都记录在案,还加快了类似案件审查和判定的效率,简化□□案调查的过程。

这样是为了鼓励印度妇女上报自己受到的暴力犯罪,在2012年事件之后,单位时间里上报的□□事件上涨了不止一倍。这样的成果自然对于整个社会,有着警示的积极意义。

但是德里妇女权益委员会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报告,说在所有的上报案件里,至少有53%的案件是虚报的。Yogesh Gupta的律师Vinay Sharma也说到,在所有的□□案件中,可能只有1%的案件是正真能被法律评定为“□□”的,其他的可能有些是报复,或者是敲诈。另外,对于□□定义的扩充也遭受了一些男性权益者的反对。

[-]

这些论点都能站得住吗?

妇女权益委员会的“53%”的数据,出自于没有递交法院的案件总和。这些案件之所以没有递交法院,背后的原因他们没有调查,而直接认定是“不构成”犯罪,进而录入委员会的数据库。不被递交的原因,不光有“假案件”,还有可能是妇女在男性强权,或者金钱诱惑下放弃上诉,也有可能是证据不充分。另外,在印度基建不完善的情况下,现场勘验经常没有到位,仅有的勘验证据、法医检查也都不被重视。因此,在法庭上通常是看法官相信谁的证词,谁就能获利。

有一个记者的证据值得关注。这位《印地报》记者收集了2013年,在德里地区法庭审判的460宗□□案件,对比了当事人初次提交的证词,结果有以下的发现。

[-]

1.未经父母同意的□□
2.熟人□□
3.破除婚约
4.人口贩卖和□□
5.陌生人□□

首先我们能看到的是,媒体里大肆报道的“陌生人”□□案,只占了整体的一点点,2013年判决的数字只有12起,但是在媒体的眼里这就代表了全部的案件。更多的判决,则集中在父母反对的婚外□□上,这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判决,是出自年轻人父母的报案的。父母不同意女儿自由恋爱,在发现女儿没有结婚就有过□□之后,会选择报案,把两情相悦的事件描述成□□,为了是把他们不赞成的男方送入法庭。

对于父母来讲,背着女儿被□□的帽子,总比让别人知道女儿有自由恋爱,或者成了亲戚眼中的“破鞋”要强。这些案件通常在跨种姓通婚,和跨宗教通婚的男女中最普遍。为了报假案,这些父母们都强迫女儿编造故事。关键在于,这些故事的细节都出奇的相似,都是说自己被灌醉,或者喝了下药的汽水,之后不省人事,醒来被男方□□。

这样的故事在这460份证词里一遍又一遍出现,每次出现都能对应上最后的判决。

还有一种错判的可能,差不多占了1/4的情况,是男方破除婚约,和女方分手。这在很多国家都不算□□,但是在印度,因为定义被扩充,这个可以被判定成“骗取女方的同意”实施的性犯罪。另一方面,女方的父母也会怂恿,说把男方告上法庭,从而威胁男方,要么结婚,要么赔偿损失。


[-]

回到大局上来。数据说了这么多,其实2014年的那份报告还说了一个数字,就是整体估计,全国只有6%的□□案报备在案,剩下的94%的施暴者还逍遥法外。如果没有更加准确的数字来支持,执法部门就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案件是值得审批,多少案件只是女方家庭的陷害。没有十足的数据,一切评判只能靠执法部分的感情用事,这样会错失很多真正施暴者,伤害更多本身无罪的人。

印度说到底还是一个家庭社会纽带根深蒂固的国家。一旦家庭里面有一个成员名声出了问题,整个家庭就会在这个社会里抬不起头,特别是被指控为“□□嫌疑犯”。这一点Yogesh Gupta感受最深。尽管他已经被法官判为无罪,但是在社会的眼里他依旧是个□□狂,家人在朋友聚会里都遭受异样目光。

毕竟,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是每个人心里都期望的,特别是那些制高点不牢固的伪君子。

本文译自 BBC,由 小鱼儿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