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29 , 11:00

「戈德温法则」:互联网、希特勒与纳粹

“当在线讨论不断变长时,参与者把用户或其言行与纳粹主义或希特勒类比的概率会趋于一。”

——麦克·戈德温

[-]
麦克·戈德温

麦克·戈德温在1990年杜撰了「古德温法则」,当时他读到了于八十年代刊载在Whole Earth Review上的一篇探讨用「迷因」(meme)传播理念的文章,并由此产生了灵感。

顺便补充一点,「迷因」(meme)这个词是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在1976年发明的,一开始是用来描述以类似基因的方式来传播理念或者三观的方式。

戈德温提到“在八十年代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一名计算机‘公告板系统’的爱好者,它用电话线将 小型社区联系起来。我情不自禁地注意到人们经常在激烈讨论中将他人比作希特勒或者纳粹,通过打嘴炮表示愤怒或者鄙视。当我回到学校学习法律时,我利用学生身份搞到一个可以上网的免费账号。在全球互联网上我看到了更多关于希特勒和纳粹的比喻。”

这种用希特勒、纳粹和大屠杀大打嘴炮的行为让戈德温很不爽,尤其在读完普利莫·莱维的《幸存于奥斯维辛》之后。他曾提到这本书,“我看到了很多死亡集中营的照片,那些堆成小山的尸体,骨瘦如柴的幸存者的目光刺入我的眼睛。但是莱维的描写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让我更加理解受害者的经历。”

因此,他“半严肃半脑洞”地决定创造一个反迷因(counter meme)来对抗这种希特勒梗。从根本上说,他“就是想说明大部分人在提到纳粹时,比如批评某人的控枪政策,他们的想法并非周全和独立。相反,他们的行为是可预测的,也是无意识的,如同圆木滚下山坡。” 很多人随便把这类字词作为政治标签抹黑对方,简单粗暴地给对方定性,这不仅会把纳粹罪行琐屑化,而且还会使辩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想法是“创造一个反迷因,让参与讨论者看清自己的行为是如何传播了一种尤其愚蠢和无礼的梗…并可能减少使用纳粹梗。”

他思考之后的结果就是这个「法则」:

当在线讨论不断变长时,参与者把用户或其言行与纳粹主义或希特勒类比的概率会趋于一。

为了让给他的新迷因增添权威感,戈德温给它取名叫做「戈德温纳粹类比法则」,然后贴到各大希特勒和纳粹梗泛滥的讨论版中。很快,他的法则也开始被用户广为引用,也成为了一个梗。

戈德温的理念传播开来了,但是它真的改变了什么吗?1994年,戈德温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实验,虽然他自己看来,在戈德温法则出现之前和之后,并没有这样的硬数据说明在线讨论中提到希特勒的频率增加或者变少,但是在推出该法则后,他经常访问的讨论版中关于希特勒的类比明显减少了。因此,他觉得这算成功了。

在当今,戈德温法则经常被用来支持这一观点,即当一个人在辩论中用纳粹作类比,那么他就输了。然而戈德温本人并这么认为。他认为,某些问题用希特勒和纳粹作类比是完全没问题的,尤其在讨论政治意识形态时,但前提是你的思考是周全的,而不是那种常见的无脑嘴炮。他说,“我相信。预防未来发生大屠杀的最佳方法就是不忌讳大屠杀类比;相反,要确保这些类比言之有物。”

本文译自 todayifoundout,由 许叔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