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23 , 09:00

人类毛发交易: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史

[-]

一位化名“Shelly-Rapunzel”的俄亥俄州女士刚刚在 BuyandSellHair.com 上以18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她38英寸,长及脚踝的棕色头发。“所有的钱都得交给预先付款的医生预约,”她说。她不是一个人。这个网站充满了愿意把秀发卖给出价最高者的女性。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段辛酸故事可讲:有些人单纯就想换个发型;其他人则是为了某个包括教育和慈善在内的目标而募集资金;还有人只是想每隔几年多赚点零花钱。

作为这个隐秘群体中至少部分身份已知的一位卖发者,Shelly算是个异类。人类毛发的收集幕后是一个业外人士知之甚少的庞大市场。像上文提到的这种C2B交易仅在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毛发交易行业占极小一部分。但这种贸易本身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种在全球市场为制作假发和接发而收集的头发是由中间人以极大批量出货的,其中他们的买家和卖家通常来自极为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大部分头发来自亚洲国家,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被收购。等到头发作为成品在市场上出售,它通常不仅远离了原主人的脑袋,还远离了她的原产国。即使很多这些假发和接发的卖家也很少有知道这些头发来源的,除非他们愿意承担收购头发的巨□□烦或是为某家假发公司的原材料部门工作。这一批批的头发会被打上“巴西”“秘鲁”“印度”“欧洲”“欧亚”或是“蒙古”等标签,但他们比起原产国更多的是代表用途。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头发早就是在全球流通的商品,它的来源在它到达最终市场时早已无法辨认。结果便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毛发收割总会在被叙述时被打上“发现秘密世界”的标签。

“最让我吃惊的,”Thomas Adolphus Trollope在1840年描述他在法国布列塔尼乡间参加的一次集会时写到“是这些头发贩子的交易方式,他们从全国各地大老远跑来这里,就是为了收购这些乡下女孩的头发…我本以为姑娘们的虚荣心最终会使得她们拒绝出售半根毫毛。可是这些美丽秀发的拥有者们似乎毫不介意卖掉他们的骄傲。我们看到几个女孩和绵羊一样被剃了毛,后面还有更多在排队,手里还握着帽子,披散着梳好的及腰长发。”

法国城乡的头发交易甚至还以公开拍卖的形式出现,正如《时尚芭莎》杂志在1873年生动描述:

[-]
可能对于欧洲贫农们来说,卖闺女的头发总比卖闺女强

一个平台矗立在市场中央,年轻女孩们排成一排。拍卖师们大声吹捧着他们的商品,报着出价。一个出价几条丝绸手帕,另一个则出价几码白棉布,还有人出价一双长筒高跟靴。最后头发被最高出价者锁定,而那个女孩静静坐在椅子上,当场被剪光头发。有时那些女孩的父母还会仅仅为一瓶葡萄酒或是苹果酒出卖孩子的头发。

这段时期的头发收购规模即使被各类描述夸大了也仍是极为可观的。“在下比利牛斯山脉有个人类头发集市,每周五都会开张,”旧金山邮报在1898年报道。“成千上百的头发贩子游走大街小巷,腰间剃刀闪闪发亮,查看着乡下女孩的头发。”布列塔尼最终禁止了公开头发竞标以免其成为公众消遣,结果当地的头发贩子们开始竖起了帐篷来进行交易。

欧美地区每年对人类毛发的需求高达12000磅,这需要大量的集发者和供发者。其中大部分来自瑞士,德意志地区和法国,还有小部分来自意大利,瑞典和俄国。记载中还出现了从德意志地区收集订单的“荷兰农民”;像“种土豆和小麦”一样培育头发的东欧农妇;法国奥佛涅的贩子们甚至愿意为这些“庄稼”预付款,意大利人则为了这些收成横行西西里。

这种描述不仅给人一种丰饶的感觉,好像头发可以向其他庄稼一样在合适季节收割。事实上,人类头发的收割总是麻烦的,不仅因为它依靠人们的自愿性,还在于它的生长极慢。要长出四寸半的头发要整整一年时间——这还不够做假发或接发。像样的头发至少要两年才能长成,而真正值钱的长度得20寸以上,这需要至少四年。长发需要买卖双方的耐心。结果是,19世纪的头发贩子们甚至愿意为头发提前三到四年付款。

[-]
当时的中产阶级品味

但是欧洲农家姑娘们开始进城寻找女佣或者其他工作后,她们又培养起了中产阶级品味并戴起了要求长发的帽子。有些人靠只卖后脑勺部分的头发解决了问题。这样他们既能满足自己对花哨小玩意的需求又能满足丈夫们对长发的爱好。这种“打薄”技巧一度在英国女工人中极为流行且在如今亚洲部分贫穷女性间传承。后来头发供应被散发进一步充实了,这些头发来自从刷子和垃圾中搜集的自然脱发组成。如今的印度,中国,孟加拉和缅甸都有人挨家挨户以零钱或是小商品收购这些头发球。

[-]
这是一顶比较含蓄的爱德华时代帽子

与此同时法国农民们在世纪之交开始舍弃他们的系带帽,精英女性则开始追求越来越夸张的发型和帽子,这一切都要求更多的头发。有些爱德华时代的帽子宽到需要大量额外垫料支撑固定,这些垫料也是人头发做的。可是这么些头发都是哪来的?

欧洲的部分“体制内来源”满足了一部分需求。在英国,入狱,入院或是进入工厂时剃发的常规要求对头发贸易来说十分便利,可在1850年代这个要求不再是强制的。修女会是个更可靠的来源,特别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样的天主教国家,鉴于修女脱尘入院的过程中要被仪式性剃发。如今南印度的印度教寺庙也是如此。

在1890年代一家修道院据说卖出了超过一吨“教会头发”换得了4000英镑,而法国图尔市附近的另一家修道院仅卖给一个巴黎理发师的头发就有80磅重。但这些供应依旧不能满足人们对头发的贪婪需求。头发商人随后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在女性的头发中酝酿着一项龌龊的买卖,”一个记者在报道1891年横行俄国农奴社会的饥荒时写道。相似的景象也发生在纽约,尽管严防死守,但在二十世纪早期仍有约15000束头发从初来乍到的欧洲移民头上落入头发贩子手中。

“有人尝试以此在欧日之间开启一项有利可图的贸易:但尽管日本女孩们愿意出售他们的头发,但他们的头发对于英国市场来说与马鬃太过相似,”1871年的Daily Alta California记载。而韩国,则完全无视了出口市场,把他们的头发用在了绳索和驴鞍上。而中国,相比之下对于欧美商人却是硕果累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男人的长辫。一则来自1875年伦敦头发市场的描述揭露了当时头发的分级制度:

[-]
中国四川省一家假发工厂

它们大部分来自中国,乌黑如碳,粗糙如棕榈,但长度很可观...老练的专家正给一缕缕长发称重估值,但很快就把它们放下转而投向一把不同颜色质量的欧洲头发,这一束要比相同数量的中国头发值钱十余倍。

一战的爆发则昭示着对疯狂收购头发时代的结束。战时的艰苦条件使得留起华丽膨大的发型显得不合时宜。这同样也影响了发源和劳力的供应。在法国,很多造型师和理发师都被征召入伍,使得女性第一次得以进入这个贸易的核心圈。然而她们极度匮乏制造和维护华丽发饰所必要的技艺和经验。如今,由于假发和接发的流行,人类头发的交易再度繁荣。就像昔日的市场,它仍旧依赖于买卖者间贫富,就业机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如今进入全球市场的大部分是黑发,这绝非巧合。经济越贫瘠的地方,头发的流动就越自如。

随着韩国在60年代成为假发制造中心,它开始部分依赖于本土的原料供应,但随着它的经济起飞,它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女性。而当中国经济腾飞之时,这项贸易又进一步推进到了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蒙古。有传言称北□□的头发不顾各类风险也设法突破了边境——一项仍旧神秘的贸易的最新化身。

本文译自 Smithsonianmag,由 Quan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