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04 , 20:32

为什么饥饿感相比口渴、焦虑和害怕更能刺激人?

[-]
日前,新的研究表明,饥饿感相对于口渴、恐惧及焦虑对人的影响更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实验室的老鼠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它们甚至愿意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或者切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

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老鼠们相对于饮水更倾向于选择食物。这项发现已经被视为人们了解饮食失调至关重要的一步,并且它可以告诉人们如何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渴望,毕竟美国现在正面临着新兴的肥胖病问题。

研究人员首次在相互竞争的状态下对人类不同的欲望进行研究,并观察饥饿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对我们产生影响。

先前的研究中,人们将不同的欲望进行分开,例如饥饿、口渴和恐惧,同时观察大脑如何触发人类的这种本能。

但现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的相关专家研究的是几种不同生存本能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单个生存本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该研究由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及肾脏疾病研究中心(NIDDK)负责承担,研究人员将实验小鼠放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并让其在不同的生存本能之间做出选择。

为了让实验小鼠处于饥饿状态,科学家们会让小鼠处于饥饿状态24小时,或者激活能够产生饥饿感的神经元中心。

让它们产生口渴感的方式与让其产生饥饿感的方式相同。

至于恐惧感,为了让小鼠产生恐惧会将其放置在闻起来有点像狐狸味道的环境中。

AgRP神经元处于下丘脑之中,这部分大脑主要的职责就是控制神经系统和控制释放重要的激素。

实验中,又渴又饿的小鼠们在同样的条件下相比饮水消耗了更多的食物。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让人十分惊讶的。

让实验人员惊讶的是,将饥饿的小鼠们放置在令它们感到害怕的环境中,如果它们知道这里有食物,则会选择克制自己的恐惧。

相比之下,吃饱的小鼠们则会选择待在相对“安全”的角落,而不会冒着风险去探索其它区域。

解饿感也会趋势小鼠切断自己于社会间的联系。处于饥饿状态的小鼠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待在有食物的屋子里,也不去另外一间屋子跟一群小鼠混在一起。

具有强烈孤独感但是还不是很饿的小鼠,则会选择寻找自己同伴,而不再独自躲在有食物的屋子里。

研究项目负责人Michael Krashes博士解释说,我们认为独特的饥饿调节神经元事先预测到食物的作用,并因此改变了生物体的行为模式。

Krashes博士及团队成员发现,AgRP神经元能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提升饥饿感在不同生存本能中的优先级。经过许多不同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神经元会经常强调饥饿感的作用。

而这项研究目前仅是第一步,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计划了解不同行为下,ApRG神经元与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方式。

这些相互关系其实非常复杂,未来的工作我们需要进一步在神经层面上了解这些相互关系的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我们的新发现在进化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能够继续在这些物种之间生存下来,并且能够激励自己去做出一系列为生存而产生的行为,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当然,我们并不能一次性满足自己所有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在不同的时期选择当下对我们来说最终要的部分。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能够活下的动物们都是做出来正确的选择,而其它的动物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本文译自 dailymail,由 千里之外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