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25 , 21:09

巧特么生巧,巧合对人生的意义何在?

[-]
(Kara Gordon / The Atlantic)

每个人都遇到过一些事件,让我们发问“这难道就只是个巧合吗?” 似乎,我们不能单纯地使用几率来解释一切。这些巧合有的让我们惊讶和害怕,有的则在冥冥中激起涟漪,波动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

可这样的感觉是哪里来的呢?为何我们记住了生命中的一些交集,却忽略了其它相擦?

有多巧

一些学者认为,普通人是因为没学过概率论,才会察觉到这种灵异。哈佛大学数学家Persi Diaconis和Frederick Mosteller“巧合”(coincidence)定义为“一组惊人的、同时发生的事件,被认为存在有意义的关联,但表面上无因果联系。”

从纯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这些事件是随机的,不具带有意义的联系,且因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不惊人。正如伦敦帝国学院统计学家David Hand所述,“极不可能的事件是普遍发生的”。只是人类不擅长将概率论客观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
煎蛋《Quora精选:巧合能有多巧》 (Felipe Santana / CC0)

人们首先会用不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遭遇的巧合。认识一个同月同日生的人时,你会觉得好玩。但遇到的人生日跟最好的朋友的生日相同,甚至只是差一天时,你也会觉得好玩。所以有好几个日子都能让你惊叹。

其次,根据巨数法则(Law of Truly Large Numbers),“如果样本足够大,任何离谱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世界上的人那么多,如果有很多人买彩票,大奖就一定会有得主。对于中彩票的人,这是个奇迹。但对于大家来说,“有人”中了彩票再平常不过。

即使是在我们自己极为有限的样本中,也到处存在着各种让巧合发生的机会。当你将你认识的人、你会去的地方、和你认识的人会去的地方都一一列出时,你会发现,你很可能在哪天就碰见哪个认识的人。但偶遇点那一刻还是会让你感觉到非常奇妙。这是因为我们只记得这样的偶遇没有发生的历史,没去考虑这种巧合可能发生的概率。

回到对生日相同的感叹。运用简单的数学论证,我们就能发现,对于一个23人的班级,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的可能性为50%。对于一个50人的班级,这样的可能性则为97%。但普通人并不会用这样的逻辑去思考。他们只会好奇“这件巧合”“自己身上”发生的可能性。不去计算“某件巧合”“某个人身上”发生的可能性。

并且,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经历更为特殊。心理学家Ruma Falk在之前的研究中就发现,被调查者总是认为自己遇到的巧合比他人遇到的更为不可思议。

这与剑桥大学教授David Spiegelhalter的看法吻合:“巧合只存在于观察者自己的眼中”

科学研究

Spiegelhalter建立了一个网站,对网友递交的巧合进行归类。但因为收集到的内容散乱,无法对情节进行具体的分析。

[-]
几种常见的巧合 (David Spiegelhalter)

弗吉尼亚大学精神科专家Bernard Beitman多年来专注于巧合现象的研究。他发现,在感到极度悲伤、愤慨或是焦虑时,人更容易发现巧合。并且有几类人更容易察觉到巧合:(1)有着宗教信仰的人;(2)自我指涉(将客观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3)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 Beitman认为仅用统计学来解释巧合现象是不够的。他倾向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

在荣格眼中,巧合是不能用因果关系来解释的有意义的事件。他在1952年提出了“共时性”(Synchronicity)概念,称其为“非因果性联系的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共时性创造出了有意义的巧合,进入了荣格“一元世界”(拉丁语unus mundus)的范畴。在“一元世界”理论里,某种秩序和结构控制着现实世界,每个人和每件事物都建立在同一张网络之上。

荣格认为,共时性不仅解释了巧合,还揭示了心灵感应(telepathy)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缩写ESP,俗称第六感)背后的奥妙。在近年,也有研究显示,体验到更多巧合的人更容易相信神秘学。

但这样的理论动不动就扯到超自然的力量,阻碍了更深的科学研究。

巧合的类别

Beitman和Spiegelhalter都喜欢将巧合分门别类。在采访中,Beitman将不同巧合归为三大类:环境-环境交互,意识-环境交互,以及意识-意识交互。

[-]
一位Reddit网友讲述的巧合 (Oliver Mitchell / CC BY-SA 3.0)

环境-环境交互 (Environment-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这类巧合最好理解,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能被客观观察到的有关联的事件。比如在异国他乡遇见故知,或是在一年之后碰见钱包失主。

传奇女乘务员Violet Jessop经历了三次游轮事故,都活了下来。1911年,她所在的奥林匹克号与一艘英国战舰相撞。1912年,她登上了泰坦尼克号。4年后,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舰布列塔尼号沉没时,她也在舰上。这样的巧合或许属于环境-环境-环境交互。

意识-环境交互 (Mind-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这类巧合有点像预感——无法被证明,仅当事人有感。例如恰好想着的那个人给你打来了电话。但除非你事先就把这样的念头记录下来,不然是无法分析的。

这种交互还包括,忽然到处都能见到刚认识的一个单词,似乎自己的主观想法影响了客观世界。斯坦福大学语言学教授Arnold Zwicky称该情况为“频率错觉”(The Frequency Illusion)。这种感觉是来自于大脑对再次注意到某件事物提前做好的准备。之前,你可能毫无意识地忽略了这个单词数百遍。但一旦感知到这个单词与你有关,大脑就提升了对它的留意程度。

意识-意识交互 (Mind-mind interactions):

这类巧合有点超自然,主要的例子就是“同步感应”(simulpathity):远程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或痛楚。Beitman对研究这类巧合的特殊兴趣源于亲身经历。

他娓娓道来:“1973年2月26日晚上11点,在旧金山的我感到喉咙被卡住了,差点窒息,但什么东西也没咳出来。第二天早上,我接到家人的电话,得知父亲在旧金山时间昨晚11点去世了,死于喉咙中积血导致的窒息。[……]我于是开始探寻,发现许多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从这里开始,本文将离开科学的领地,进入信念的禁区。

超自然

当事者往往能从那些似乎是心灵感应的美好默契中找到深意。我们可以保持理智的态度,但不应全盘否定这些巧合带来的感动 。因为在心理学上,发现巧合的过程是属于人类用来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另一位Reddit网友讲述的巧合 (Glen Noble / CC0)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Magda Osman解释道,人类依赖于大脑的意义建构系统(meaning-making system)来解释巧合的存在。同样的理性思考过程也被我们用来认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类喜欢规律,喜欢通过寻找规律来了解这个世界,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当在巧合中看到规律的影子时,人的第一反应绝不会是“这是个随机事件”或“必然存在某种因果机制”。人会提出各种假设,然后选择看起来最实用的那种解释。

1979年,明尼苏达大学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对双胞胎家庭的研究。他们找到了60对被不同家庭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发现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在4周大的时候被互不相识的家庭所收养,双方父母给都他们起名叫James,并且都另外收养了名叫Larry的男孩。

这还不止,两兄弟在39岁重新团聚之前,都曾与名叫Linda的女子离婚,娶了名叫Betty的女子;两兄弟学生时成绩一样;做过的职业相同;儿子同名;宠物狗同名……

你可能会假定这是基因的力量,让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双胞胎过上了相似的日子。但基因无法解释那些相同的名字,超自然力量的概念可能就会乘虚而入。

美国认知科学家Thomas Griffiths和Joshua Tenenbaum在2006年的一篇研究中指出:在小时候养成了正常世界观的人,长大以后也会沿用已经掌握的规律。遇到小概率事件的时候,会把它们当成简单的巧合。

但对已经相信超自然力量的人来说,任何巧合都是在巩固他们已经形成的信念。相信超感知觉的人会常常能发现自己的预感成真,相信基督耶稣的人能在四处发现上帝的旨意。

于是话题又回到了信仰的选择。由于知识的局限,总有一些我们不能解释的巧合让我们觉得怀疑自己。但人类的直觉又驱动着大家寻找真理。积累了许多不确定的问题之后,一个人可能会往左走,发现新的科学联系;也可能向右走,选择跨越迷信的界限。左右摇摆不定的时候,那些盖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共时性”之类的解释又将在黑暗中散发光芒。

人生选择

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一篇报告,表示在过去的130年里,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实了超心理现象(parapsychological phenomena)的存在。

130年,足以显现人们是有多希望证明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不在做科学研究的普通人,也一直在尝试通过经验总结出解释。在选择条理与相信概率的杠杆上,人类往往倾向于前者。

[-]
又一位Reddit网友讲述的巧合(Cole Hutson / CC0)

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对概率有着相同的认识。199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相信超感知觉的人很难列出一串随机的数字。抛5次硬币,有神论者会更倾向于认为“正、正、正、正、反”的组合比“正、反、正、反、正”的组合罕见。

通过心理学,我们了解了巧合带给我们的特殊感觉。但宽泛的概率论似乎无法解释每个人在生活中遭遇的所有零星遭遇。因此,荣格希望找到一种统一的理论去解释这一切。

他在书中写到,如果科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理论去解释小范围的问题,学界就会变得无比混乱。“像旧时代博物家柜子里,堆积着怪物化石和瓶装标本、独角兽的角、粗壮的侏儒、加上一条风干的美人鱼。”

虽然找不到简单的秩序,但如果这些真是我们得到的东西,也没啥不好的。

[zzjeff via The Atlantic]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