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爱丽丝梦游仙境》可能是描述□□幻觉的书籍?作者还可能是□□癖?
[-]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粉丝正在庆祝这一本孩童的奇幻童话的150年诞辰。不过,能解释一下书里面为啥有那么多成人元素呢?
爱丽丝在仙境的奇遇是从一个小女孩掉入兔子洞后到达奇妙荒谬国度的情节开始的。
查尔斯·道奇森,一个服务于牛津的基督教堂的数学研究员,在与院长亨利·利德尔的小女儿们划船于泰晤士河上时,编出出了这个超现实的故事。
在这次水上游后,十岁的爱丽丝·利德尔央求道奇森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然后《爱丽丝梦游仙境》——就以刘易斯·卡罗尔的笔名著成了。情节就是我们的女主角跟着一只会说话的白兔,遇到了用火烈鸟做球棍打槌球的红心皇后之类的。
但从60年代开始,读者们试图在这本书里找到和□□相关的隐喻。
柴郡猫在天空中渐渐地消失,只留下了神秘的笑容。爱丽丝喝下了药水,又尝了一点儿蘑菇来改变她的身高。毛毛虫用一个精致的水管抽着烟,整个故事的氛围是如此离奇而超现实——该不会是□□后的体验吧?毕竟,那是一个鸦片仍然合法的时代。
美国著名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s在1967年出的一首关于白兔□□变high的单曲这样唱道:
“棋盘上的男人起身来/告诉你要去哪里/你刚刚服用了一些蘑菇/头脑正失去清醒/去吧,问问爱丽丝,她知道。"
电影《Matrix》以另外一种形式提供了解读切入点:“服下蓝色的药片,然后故事就结束了。你在自己的床上醒来,对自己所信的毫不怀疑。你吞下红色的药片,便会身处仙境,我会告诉你兔子洞有多深。”
但是专家们对这种□□相关论持怀疑态度,卡罗尔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服用鸦片或鸦片酊的瘾君子。
“这多半是人们对作者绯闻的添油加醋而已……”
“ '文章的超现实主义倾向来自于□□带来的幻觉'的这种舆论是60年代到80年代社会文化的倾向,因为那时候很多人服用LSD;即使到现在,为了获得快感而服用□□也是很常见的。”Cardiff大学担任儿童文学讲师的教授Heather Worthington指出。
[-]
左上:在游乐场里上带着发疯帽子的茶杯。
右上:原书中关于三月兔的茶会的插图。
右下:Fortnum and Mason百货公司橱窗里展示的三月兔茶会模型,
左下:潜水员在水下再现三月兔的茶会。
三月兔的茶会这一童话的经典场景,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注:三月兔就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那只每年会在三月份发疯的兔子。)
“此书的离奇深深吸引着读者,作品的描述超乎理性而令人眼花缭乱,读者难以搞懂故事的意思,所以转而八卦作者更能快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但Worthington认为”蘑菇的魔力不过是童话的奇幻描述, 那只毛毛虫也仅仅是通过水烟斗抽雪茄罢了。“
读者脑中的未解谜团还有作者卡罗尔的性倾向问题。卡罗尔除了作为数学研究者,还是一个成功的摄影师——他拍摄的许多照片都是孩童照,而且常常半裸着,或是完全裸体。
以现代人的看法,一个总是喜欢和小女孩厮混的男人是很有问题的。
“成年读者容易对刘易斯·卡罗尔的生活产生窥探欲,因为《爱丽丝梦游仙境》是给小孩读的故事,但作者却喜欢给小女孩拍天真无邪——有时候没怎么穿衣服的照片,现代人感觉其中肯定有些说不清的嫌疑。”
Worthington说道:“爱丽丝其实是以一个卡罗尔认识的小女孩为基础(但卡罗尔极力否认)构建的童话形象,作者添加上了自己的兴趣,或者是恶趣味——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而已。”
卡罗尔生活在一个儿童纯真的定义被社会观念冲击的年代,19世纪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孩童形象明显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关于卡罗尔是否对年轻女□□兴趣,专家这样解释道“会引发他的爱好,但并不一定是性的那方面的。”
[-]
[-]
(图为据推测为爱丽丝原型的爱丽丝·利德尔,摄影者即路易斯点卡罗尔。下图题名为《小女乞》(The beggarmaid)
Jenny Woolf,《路易斯·卡罗尔之谜》的作者也认同专家的这些观点。“小女孩对于他来说,是没有判断力和不具有成熟性征的听众形象,他对女孩们敞开胸怀地讲述着故事。他的小听众们也喜爱着他,彼此之间度过了融洽而放松的时光。"
"即使他对成年女□□兴趣,独身却是卡罗尔的职责和守条(这是当时对于牛津学者的宗教性规定)。他认为性是对上帝的不忠。”
“大多数专家表示卡罗尔的取向很难弄清楚,但是,读者们或许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出这方面他流露出的态度。”
翻开这本书的任何一个章节,你都能归纳出一些主题:青春期,受到抛弃,向成年过渡的艰辛挑战,甚至是用固执的女王的心来暗喻的”专制危险的形式主义“。但是请记住,这些文章片段的产生,不过是一个边划船边用小故事逗孩子的人的即兴创作。人们如此深究这个故事,是不是有些过头了?
在最近的一期《展望》学术杂志中,牛津的古典传统文学教授Richard Jenkyns把《爱丽丝梦游仙境》称为“几乎是世界上最纯洁的,面向儿童的书”,并且认为“这本书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给予读者乐趣“。
然而我们又能发现,这本书展现出的另一个可能的主题是”自我意识“的存在。卡罗尔似乎在笔下极力控制着爱丽丝的认识行为,书中反复出现的片段就是爱丽丝在仙境中,有时对自己的存在感到不确定。
“(荒谬世界和存在感不定)或许让此书对伦理元素带上了一些嘲讽意味。” Woolf解释道,“而且这一切发生在地底下或是世界的其他什么地方的奇妙场景是明显与我们的真实生活对立的。”
“我们无法确知卡罗尔在一本迷人的小童话书中可能隐藏着的真实意图。”
[-]
(查尔斯·道奇森——也就是路易斯·卡罗尔)
给1988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画过插图的插画师Anthony Browne认为卡罗尔没有意识到后来的人们在他的书中会发现特殊含义。
“人们用逻辑的方法来解释这些梦话,因为读者想要找出点什么意义。《爱丽丝梦游仙境》并不是一本应该用逻辑方法解读的书。或许里面有一些小彩蛋,特别是当我们知道卡罗尔当过数学家,我们就会想知道他是不是用了什么技巧。”
或许对作者的意图保持一无所知来阅读这本书会更加引人遐想。
“要我说,或许真没有什么深层含义。”插画师Browne说道。“我不觉得写这本书的卡罗尔是要给人深入解读的。他应该就是写着玩的。”
[-]
(原书手稿)
# 知乎相关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是否有□□癖? (里面提到了卡罗尔和教堂院长的三个小女儿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