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24 , 12:54

收入不公导致高犯罪率?-错!

[-]

价格越贵越有人买(法拉利汽车就是如此)——这是1899年凡勃伦提出的一种理论。1968年的时候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提出一种犯罪得失分析理论,认为罪犯作案和正常人一样:要分析被抓住的机会,以及犯罪可能带来的回报。

这两套理论框架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术期刊、高中课本、大学讲堂里都能看到或听到。两者看似无关,交谈中也很少有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牛津经济论文集》本月刊载的一份研究对收入不公和暴力犯罪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更加微妙的解释。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有大量研究认为,收入不公明显的地区更容易成为暴力犯罪高发生的地区。这项发现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距越明显,罪犯就越觉得有利可图。

不过研究也考虑到了不容易衡量陌生人的收入这个事实——罪犯看一个人有没有钱,不是看工资条,而是看有没有豪车,穿的好不好等等。作者在研究中写道:“一个人的收入或者银行余额,这些信息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学术研究人员或者有犯罪意图的个人的能完全看清楚的。”不管是犯罪还是消费性支出,都是联邦政府非常关心的内容,所以关于这两者的数据其实非常之多,所以研究人员或许能够获取这部分信息。

研究作者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的Daniel Hicks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oan Hamory Hicks对比了劳工统计局的消费者支出调查和FBI的犯罪率数据。(虽然两组数据不能够很好的代表美国整体的情况,但却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全面的数据)为了能够专注于炫耀性消费,研究人人员根据【显眼指数】对消费者支出的各项进行了排名(这样研究人员不但能够追踪常见的惹眼消费——服装、珠宝、汽车;同时也能追踪到一些不太显眼的花费——酒类、家具、餐馆消费)。将所有数据分门别类后,两位Hicks(虽然同名,但关系不明)发现比起收入不公和犯罪的联系,炫耀性消费和高犯罪率的关系更强烈!!!!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越爱炫富,谋杀和袭击发生在他/她身上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但是有趣的是,偷窃和入室抢劫这两项犯罪的发生率却没有显著提高。虽然这些发现实际上偏离了Gary Becker的猜想——显眼的豪车不一定会刺激偷车贼。相反,研究提出了一种“应变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觉得自己的收入不够公平,遵守社会规范的必要感会下降,反过来,人们会觉得犯罪也是理所应当的。两位Hicks的研究中最关键的信息就是罪犯犯罪的凭据是可见财富

无独有偶,2008年一份研究显示,在巴西圣保罗这个犯罪率相对较高的城市,这里的人比其它城市的居民存款更多。看来大家都深知闷声发大财,有钱别声张的道理。
本文译自 The Atlantic,由 王大发财 编辑发布。

赞一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