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8.01 , 15:11

医生日记:关于濒死和复活的一些小故事

[-]

1986年,一位名叫Michelle Funk的两岁半小女孩被溺死,医务人员发现她的“尸体”时其心脏已经停止跳动。可是,医务人员还是做了各种尝试,在她“死”后三个小时,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跳也终于恢复跳动。Funk成功复活的故事激励David Casarett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并且计划成为一名优秀的急诊医生,他想要用神奇的双手让人起死回生。Casarett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副教授,在他的新书《令人震惊:让刚死之人复活的奇遇(Shocked:Adventures in Bringing Back the Recently Dead)》中,他从历史、科学以及道德风险三个曾面分析了让刚死之人复活这件神奇的事情。

Casarett热衷于拯救刚死之人这项新兴技术,它可以让一个生命重新活下来。只是这个生命值不值得活下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这可能只会延长痛苦:有的患者被医生重新救活了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没有任何反应,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了好几个星期就像个植物人一般活着,让他们的家人非常痛苦、挣扎到底要让这样的生命维持多久。这些案例又让Casarett放弃了成为一名急诊医生的计划。他现在是一名临终关怀及舒缓治疗医生,主要治疗方向是让将死的患者减轻痛苦。

[-]

下面是几条他想让人们了解的关于起死回生的几件事:

你该庆幸自己不在18世纪

在18世纪初,欧洲有几个城市开始有好心人对溺亡人采取复活措施感兴趣。他们的方法在今天看来只能半信半疑:把尸体扔到小跑中的马背上、泡到冰水里、拿根羽毛深入他们的喉咙底、在他们臀部吹进烟草的烟雾或者控制力度地鞭打。但是这些并不是完全不科学的,小跑的马上下运动可能移动隔膜以及胸壁让空气在肺部流通刺激身体某些地方开始流通,这与现代心脏复苏术异曲同工。而烟草的烟雾含有尼古丁能让大脑释放肾上腺素增加心脏的收缩率及其强度。

Casarett说:“他们用的方法有的是很离奇古怪的,有的却是我们现代医学技术的鼻祖。我只能说,嘴对嘴的人工呼吸是首选,从18世纪后期在阿姆斯特丹首先开始到现在仍然是复活术中的中流砥柱。”

如果你想试试死而复生的滋味,就去寒冷的地方吧

Casarett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很多没有呼吸和脉搏的人,一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复活的典型事件,比如一个瑞典的年轻女郎在一个结冰的河流中被困80分钟后复活。在这些实例中,所有人都是处在冰冷的环境中的。这并不是巧合,当细胞缺少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时候,很快就会开始自我毁灭。而寒冷的温度会拖延它们的毁灭过程,降低细胞新陈代谢的需要。大脑和其他身体器官也会大大延长其完整性,以免过早遭受摧残。同时Casarett补充道:“如果低温条件是在室温下创造的,存活率基本上为0,就算能活至少认知也不会完整了。现在,令人振奋的神奇‘复活药’就是为了降低人体体温。”

或者可以试试匹兹堡大学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正在创伤患者身上进行临床试验,医生将其血液替换成冰冷的生理盐水以求在细胞和器官崩溃之前争取时间治疗外伤。但这个试验引发了一些伦理争论,因为患者有可能会失去意识,无法给予知情同意。Casarett说他不清楚匹兹堡大学的实验细节所以不在道德问题上发表看法,但他对其背后的科学问题非常着迷。在他的书中,介绍了狗和猪的类似试验,为这样的人体试验打下一定基础。他说:“这不是一个半生不熟的想法,它在分子生物学上有非常坚实的基础。”

松鼠身上藏着秘密

冬眠是熊、松鼠等动物用来在冬天让新陈代谢减速的方式。如果人类也要进入类似的一种假死状态,可能的方式有把人体放到冰块上面(或者将血液替换成冰盐水)以保存大脑及其他器官。

除了优点之外,冷冻病人也有缺点:难以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奏,操作起来需要大量设备很难在医院之外的地方使用。如果发明出化学药物发挥的作用也一样,只是可能更有效用途也更广泛。在著书过程中,Casarett曾拜访过很多科学家的实验室,想要了解像松鼠、老鼠和狐猴进入冬眠状态以后的生化改变。虽然人类冬眠还处于初期,但是从冬眠动物体内提取的化合物所衍生的药物让人类冬眠的想象也不是不可能。他说:“想象一下,如果一种药物能做冰桶能做的一切事情,而且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进入人体。这显然要比冰床或者别的设备方便得多。药物将是最终目标。”

不要把钱浪费在人体冷冻上

Casarett的书中最生动的一个章节叙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人体冷冻经验,人们愿意花124万RMB让科学家在他们死后把尸体放到冰床上,寄希望于科学家能慢慢把要他们命的病或者伤给治好。他说:“我早料到去的地方会充满各种怪胎,但是当我发现连很有学问的人也去那寻求帮助的时候我真的吃惊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科学家们在一起讨论怎样快速地把一个刚死的人的体温降下来而又不会在身上结冰晶,这会让组织撕裂、分开,电解质浓度紊乱。

总而言之,直到离开实验室他人都不相信人体冷冻术能够将人成功冻结并且很快复活。Casarett:“有那个钱我能想到很多别的方法。”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心脏复苏术能在救护车赶到之前让空气一点点进入患者血液和循环,以防大脑或器官遭受不可逆伤害。它能拯救生命,Casarett希望那个每个人都进行培训、演练。就算是不懂心脏复苏术的人也可以用自动化电子除颤器(AED)拯救心搏停止的人 。这些设备可以检测心脏节奏是否异常,发出语音指导用户用电击纠正心跳。总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接受心脏复苏术培训,并在公共场所设有越来越多AED设备。

复苏术并不是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

电视上的复苏术和现实中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成功的可能性。Casarett说:“在电视上看起来,复苏术会比现实中更简单有效。”他提到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电视剧里接受复苏术的人有75%的幸存率,但是在现实里只有不到30%。

另外一个不同点是:刚复苏的人经常呕吐,因为在你无意识的时候,肌肉会放松,包括食道底部的括约肌,它能让胃里的食物不往外倒流。当一个躺在地上的人括约肌放松而胸上又有人在按压自己,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刚复苏过来的人要先起来吐痰了。但是这样的场景你在电视上看不到。

濒死这个概念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

随着技术的进步,活着和死亡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Casarett在书中写道:“几个急诊室医师告诉我说,就在短短的五年前当面对心脏骤停病人的时候,都有一系列清楚的常规措施遵循着做就好,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做到了哪一步就无计可施只能宣告死亡。”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措施可以采取。

比方说体外膜氧合机可以在心脏衰竭的时候将血液引出来经膜肺氧合以后用血泵将血液灌回体内,让病患保持活着或者类似的状态。就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死亡和活着的界限越来越难以界定。

起死回生是要付出代价的

死而复苏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复活的这条生命却又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那种虽然复活了保持心跳、脉搏却从未苏醒过的人。Casarett说:“这样的情形下,你没有跟他们说再见甚至悲伤的机会,只是他们的死亡过程拉长了。”还有一点没人愿意提及的问题,医疗费用,要维持他们的生命一天的费用超过12万RMB。

随着医学技术的前进,我们期待复苏术能够创造更加振奋人心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必须想到随着这些新技术而来的在情感和经济上的艰难抉择,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死亡。

本文译自 WIRED,由 小笨 编辑发布。

赞一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