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厘头研究
无论更换多少朋友,社交结构始终如初
[-]
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总在变动:新同事会变成朋友,邻居会搬走。对年轻人来说,当他们高中毕业离开家乡上大学时,社交生活会发生巨变。科学家们用手机记录来追踪大学新生的社交网络,发现他们的朋友和熟人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惊人的是,他们每个人的社交结构却保持不变。
芬兰阿尔托大学的 Jari Saramaki 教授目前带领着一个团队在研究复杂社交网络,他说:“我们想研究的是,社交网络发生巨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2007年,Saramaki和他的合作者给英国某大城市的24名高中毕业生发放手机,该手机附带了为期18个月的合约,在此期间每个使用者的呼叫信息会被研究者们收集。这些志愿者毕业后,其中1/4的留在当地找工作,其余的则上了大学。
参与调查期间,志愿者被要求填写了3次有关手机使用的问卷调查。他们会列出通讯簿中所有的朋友、熟人和亲人,并且标出与每个联系人的亲密度等级。研究者会将这份问卷里的信息与志愿者的通话记录相结合,得出一份他们的社交情况表:他们会给谁打电话,多长时间联系一次,他们与通话者的亲密程度是多少?
研究者并没有对每个人的社交网络进行绝对人数计算,Saramaki 解释说,因为每个人的通话记录图表末端,都会出现一长串仅有一两次通话次数的联系人。这些联系人可能是学校管理员,医生接待处的电话等等。既然是做社交调查,那么应该把网友计算在内吗?Saramaki 说,他们的调查只针对联系图表顶端的那部分联系人,也就是说将非固定的联系人被排除在外了。研究者会将每个志愿者的联系人按照通话次数进行排列,然后将他们与每个联系人的通话次数除以总通话次数得到一个分数,并将分数绘成图表。例如下图这个例子。“Ego”是被观察的志愿者,A-J则是他/她联系最频繁的几名亲友:
[-]
右侧图表是志愿者的“社交曲线”。这些参与者的数据具有一些共同点,例如:每个人的通话记录中大概都会有20%到25%是打给亲密度为一级的亲友,半数电话是打给亲密度排在前三级的亲友。但是,尽管有相同点,每个志愿者的曲线形状都有所不同。
随着调查时间的延长,这些毕业生的社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研究中期,这些志愿者最亲密的20名联系人变动率高达42%。但是统计分析显示,虽然联系人变了,这些志愿者的社交曲线却基本没发生变化。
Saramaki 说:“我本以为这些毕业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他们的社交形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出乎意料的是,虽然他们确实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参与者的社交结构变化却很小。”
当然,电话并不足以揭示某个人完整的社交活动,人们还会用短信联系。但是 Saramaki 认为,短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有些父母并不会以短信和孩子进行联系;另外有时候一则短信就可以搞定的事,有些人会来回发上几十条。Saramaki 说:“事实上,这个项目里我们也取得了志愿者的短信数据,并且进行了分析。但是根据目前我们对数据的分析结果,短信的分析结论似乎与电话分析的结果相似。”
哪怕让人们将所有的朋友全换了,他们也只会将新朋友套入旧的社交模式。研究者指出,人们分给朋友的时间是很有限的,用于跟朋友保持联系的脑容量也是有限的。可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无论目前与什么人交朋友,人们依然习惯用相同的方式来给这些朋友分配他们有限的脑容量。所以说,人们似乎无力推翻自己的社交模式,无论你身处何方,你依然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