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6.01 , 00:11

NASA:去火星的汉子会寂寞

[-]

谁也不敢保证会发生什么

再过20年,一小撮男女汉子将被选中,踏上一趟人类嘚哔半天的远征:登陆火星。几个私人机构,已经吵吵自己的组团刷火星计划,包括 荷兰的「死去了就别回来一号计划」(link),还有美国企业家,也是第一个自费太空人Dennis Tito的「印象火星-501天往返游」(link)项目。当然,还有NASA也正准备一个雄心勃勃的造访火星计划,希望在在2030年顺便骗点经费,把活人送上去。

[-]
围观随意门

这事儿要成,各种灵光装备自是不消说。而且,也包括怎么预防被关在罐头里的火星汉子们,寂寞长征数年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总有网不通,经不调的日子,这要是在茫茫太空里,这气儿,就没那么容易抹平了。」SETI协会的临床心理学家 Douglas Vakoch 博士说道,「从心理学上来说,要让龇毛的宇航员hold住自己,很难。」

NASA已经开展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他们通过有关机构与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展开合作,拨去130万科研经费,在未来,开发一种可穿戴的心理感应装置,用于火星旅程。宇航员戴着它,网照断,气照堵,老虎脖子挂个铃,暴走前好歹有个响。负责花掉这笔经费的头,Steve Kozowski博士说,就这盒子大小的玩意,将被用来监测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指数——比如血槽和心率——还有社交互动的情况。「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倒霉事儿呢?但不间断地监测交互行为和压力,也是一个防止暴走的一个方法。」

[-]

拿宇航员之间的谈话举个栗子。感应器能监测,是哪个宇航员起了话头,谈了多久,强调是小温馨还是大嗓门,谁先撂下话头。然后感应器能直把他们的表现,反馈给宇航员。这个小盒子会说:「赶紧去说两句好听的……」,或者给龇毛的那个一个警告「别闹了宇航员!」

Koziowski也说:我没有想做一个,「大兄弟正盯着你牌录音笔」,但起码来讲,要让地球上的领经费的小兄弟们,能及时得到征兆,及时干预。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宇航员们自我调节。

汉子寂寞妹在家、皮肤干燥想自杀,好想好想...

确实,自我情绪的调节,对于未来这趟旅程格外重要。宇航员的特点和这趟旅程的特殊性,让它在心理学和社交学上格外特殊。这一趟,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旅程都要长,NASA希望用2年半到3年来完成第一次火星任务,宇航员被关在一个厨房大的船舱里,碾过334万公里。「宇航哥回头一看,地球君都没影了,这种失落感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硕士 Nick Kana说道,在Kana的研究中表示,能看到地球君,对去火星的汉子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他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警告:「看不见地球君是宇航员不能承受之重,想妹子想家想自杀的念头会与日俱增,去火星虽然会鼓励宇航员,但去火星毕竟不是回家。」

火星任务的孤独是种特别的无奈,不像在国际空间站上班的宇航员,去火星开荒的大兄弟想联系地球,得有20分钟的延迟,等到答复又是20分钟,想想看,他们给地球发微信:「休斯顿啊,马桶堵啦!」,然后得等到飘屎满仓才能收到一个「呵呵」。

[-]

有些被捂着的案例

历史上,宇航员很少犯二,一方面是因为宇航员本身就很小心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尽量避免和要一道在太空玩命的同事闹别扭——但这躲不过NASA新盒子的监视。宇航员周围都是各种星星眼,这对宇航员来说,是一种心理压力。Vakoch说:「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歪了姿势」。宇航员还必须经历严酷的调教,苦学,各种技能树都要加,以确保良好的适应能力。但训练并不总是管用,1985年,前苏联的一次太空任务因为指挥官的精神恍惚而终止。有一些研究也开始涉及到和平号和国际号空间站上宇航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干预和调试已经参与太空活动,但很多宇航员犯病的案例没被侧漏」。

NASA要给汉子配电脑小帮手

为了火星,NASA已经领了不少科研经费,除了可穿戴的小盒子,还支持了哈佛大学的一个项目,「电脑小帮手」(link),以备宇航员钻牛角尖又联系不上波士顿的时候,帮他们出出主意。NASA资助的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团队(link)已经开展火星宇航员的遴选标准的指定工作,以指出潜在的压力来源——用来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以帮助宇航员克服去火星路上的心理问题。

所以,NASA是领着百万河蟹经费,决心一定要把去火星的汉子整happy了,但私人的火星项目是不是有这样的维稳能力呢,荷兰人的「死去了就别回来一号计划」在海选阶段,包括了心理测试和一年的团练,他们表示,训练将会由NASA的前心理辅导员Norbert Kraft带队,他在NASA就是负责心理学研究和对策。

有机构已经在地球模拟火星吵吵的景象

在火星汉子出发前,NASA已经在地球上开始模拟火星任务,或许能展现宇航员暴动的场面。测试包括6人/4个月在夏威夷的Mauna Loa火山进行,Kozlowski期望在这里把经费花掉,开发出这种感应器,「我们不知道在那么长,那么脱线的环境里,人的表现会是怎么样的,」他说,「在这儿,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

本文译自 The Verge,由 Junius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