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23 , 14:26

7个影视剧中的荒唐事

有木有看过这样的镜头:在一个时代背景设置在现代的电影中,男猪脚浑身上下摸硬币想用电话亭打电话?有木有想吐槽 “我擦这编剧是有多老?尼玛打手机啊!”

问题在于,编剧们似乎坚信艺术高于生活,所以他们在取材的时候更愿意借鉴他们小时候看的电影电视而不是真实的生活。结果就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都有浓浓的70年代的味道。于是以下的种种奇葩事件就发生了

7. 心理医生逼着你自行周公解梦

[-]

在如下影视剧中可见:识骨寻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好汉两个半,绝望的主妇,数字追凶,嗜血法医

影视剧中的人们因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原因去看心理医生:也许是一个在枪战中心理受伤的警察,或者是一个童年心理压抑的人,或者,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一个臭名著住的黑帮老大出于对麻麻无法割舍的爱而对陌生的心理医生摊露心声……

[-]
是滴,有两个这样的黑帮老大就算“我们常常见到了”

不管是啥问题,患者都会自愿不自愿地坐或者躺在心理医生的椅子上进行深刻的自我梦境剖析。唧唧歪歪一个小时后那个神经病医生就会说一些让患者毛塞顿开醍醐灌顶神神叨叨的话。一般来说患者都会发现自己一直爱着自己的麻麻,并希望给自己的亲爹带绿帽子。

有时候那个心理医生甚至转正成为常驻角色之一。时不时对主角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过程提出独到的见解,或者对费洛伊德的理论吐槽个不停。

[-]
这个表情可不是巧合哦亲

# 现实中的情况
在影视剧里我们常常听到心理医生说“一个小时到了”,完全不管谈完没谈完。而如果你真的去看过心理医生,你就知道美帝的心理医生诊断一般只有15分钟,而且双方都不怎么说话。

[-]
啊,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诊疗。我们不说话,盯着我的眼睛看就行。

就算你运气好,真的碰到了一个愿意听你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的心理医生,他也不会和你讨论你的梦境更不会研究你在是不是暗暗的想□你所有的家庭成员。

更何况,影视剧中频频出现oedipus情节,也就是压抑的性冲动和不同阶段的性心理学是1920年代费洛伊德的典型理论。现在大部分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学教授认为执行这些理论能取得的效果是和□□可卡因的效果一样的。

现在,75%到90%的心理诊断不会讨论你的问题,而是果断的给你吃药治病。

而如果你真的与某位心理医生交流,你会发现他们更倾向于“实例证明”的一些疗法。类似认知行为疗法,这是一种短期的注重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疗法。

[-]
别在那里叽叽歪歪,都是一派胡言,是暗恋爹还是暗恋妈亮出□□就见分晓。

所以如果你想找个人聊上一个小时你的各种诡异春梦还能不被查水表的话,找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吧……


6. 天主教的修女还穿的像修女一样

[-]
在CSI,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神医豪斯,康斯坦丁,吸血鬼杀手Buffy就是Phoebe的老姐拍的那个三级片,邪恶力量里可见

就算你从未进过教堂,你也有机会在影视剧中对天主教进行深入的了解。不管影视剧的情节是啥,是严肃的关于信仰的也好,是关于古代阴谋的也好,或者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奥特曼打恶魔故事也罢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举个例子,如果你在CSI中看到这般景象……

[-]
在这些兜帽上肯定有□□痕迹。

或者达芬奇密码里的……
[-]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几位大小姑娘都是天主教修女,制服说明了一切。天主教堂也是一样一眼就看的出来:室内理所当然的黑乎乎,窗玻璃脏兮兮,蜡烛光不停的抖呀抖,从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传来让人汗毛直竖的拉丁经文吟唱。
[-]

同时,很明显,所有的牧师都用天朝大学生过四级时学英文的刻苦努力劲头学会了拉丁文。所以,如果有类似驱魔等宗教仪式出现在电影里,我可以用我花500块买的四级答案起誓这仪式用的一定是拉丁文。

# 真实的情况:

如果你真的走进一个天主教堂瞧一瞧看一看,你会发现那些新一点的教堂感觉就像中国移动的营业厅。

[-]
要受祝福的往左排队了啊,要被宽恕的去右面了啊。

就算是传统的教堂也并不是那样。大部分的蜡烛都被换成了电灯。主要因为防火因素的考虑。

但是那些穿着兜帽的修女和满嘴拉丁文的牧师的确还在大行其道,是吗?啊那是当然。只是不在米国罢了。

事实是这样滴,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梵帝冈教庭放松了对类似穿兜帽和说拉丁语这样的事的要求。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国家还或多或少的保留了一些这样的传统习惯,但似乎米国人对这拉丁语的热衷近似过了四级的天朝学生对英语的热衷。于是在1964,大部分的仪式已换为英语版的。今天,大部分从神学院毕业的牧师根本不会说拉丁语,更不可能用拉丁语操办仪式了。

[-]

大部分的修女在60年代都已经不带兜帽了。真是让在70年代米国风行一时的各类修女禁欲没禁住然后被人弄成欲女欲仙欲死的小众情调电影里的那些啥都可以不戴但就是要戴着兜帽的修女很尴尬啊。说实在话,米国在1964年有180,000名修女戴兜帽,在2009,只有三分之一的修女戴了。在现在社会,大部分信教的女性穿着打扮……和正常女性一样啊……这说明在美国的修女的cosplay制服比正经的修女制服多得多啊,这到底是谁在cos谁啊……

[-]
TMD老娘想拔枪射人了!!


5. 你可以随便找个孤儿来收养

[-]
在卑鄙的我,欲望都市,孤儿怨,绝望的祖父,问题儿童,超级老爸中可见

古今中外,孤儿在影视剧里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扮演着想报复社会的杀手或者伪装成可爱的天使的想报复社会的杀手。

而且,根据好莱坞,收养个孩纸和收养条狗狗基本差不多。开个车,到个屋,选个孩/狗,回家养。

[-]
小贴士:选一个/条不□□你的

啊,当然了,有时候会弄出来一些像“等待清单”之类的官僚主义幺蛾子,但是也都是在家长悠闲的拿着本“孤儿名册”选来选去选出来个小孩后才会出现。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孤儿院基本根本就是等不及要把新来的心魔燃烧的孤儿转手送出去。
[-]

如果孤儿院在影视剧中孤儿院实际木有出现,那他也最起码被描述为一个角色去过的地方;或者是他要可能被送去的地方。

# 真实的情况:
我们理解的那种“孤儿院”根本在美国几十年前就木有了。在1980年领养及儿童福利法案出台后,大部分的孤儿或者弃儿将会给亲戚或者找人寄养。而且,自从我们在60年代停止鼓励单亲麻麻抛弃她们的滥交结晶后,弃儿的数量就大幅减少了。所以米国的孤儿院都办不下去了。

[-]
啊,的确,这是你最后一次看到他,不过别担心,有我们,小家伙抽芙蓉王,喝五粮液,管够

最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孤儿院是小组家庭。但这些基本都是适用于那些大一些的实在适应不了寄养家庭的孩纸的。

所以啊,如果硬要把那些电影情节弄成真的,那要么把背景改成50年代,要么把那些小p孩都改成嘴上刚长出头茬胡子的95后们。

[-]
呃,我吧,我对蓝猫淘气三千问不感兴趣。哥们有摇头丸没?

而且也不是说你就真的就直接从小组家庭领养一个了。

现在这世道下,大部分的领养都要通过寄养系统完成,或者由生父母操办。而且比电视里贵的多的多,也麻烦的多。一次合法的领养要花32000美刀的手续和法律费用。耗时六个月到两年。

所以当亚当桑德勒在《超级老爸》电影里的角色完成他的领养手续之后,他领养的孩子已经长大了……

[-]
不行,宝贝,你要自已一个人过去尿尿了


4. 英国的东西都古色古香而且铺满鹅卵石

[-]
在哈利波特,恋爱假期,V字仇杀队,布里吉特琼斯的日记,国□□藏2,真爱至上,还有休格兰特演的所有片子里可见

根据好莱坞,英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时光在哪里停止,一切都是20世纪初的旧貌(可惜所有的龙都已经绝种鸟……)。但这也许是我们喜欢英国的原因吧。我们都喜欢古雅,老式的好东东。而在米国是找不到的这些的,比如皇家婚礼啊,寄宿学校啊,免费的公共交通啊啥的。

V字仇杀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的英国。但是那里一切都是用迷人的鹅卵石装饰的。

[-]
照这样看,美国人肯定都人人开着飞天车了。

看看哈利波特里哈利的麻瓜家人穿的衣服。还是很古色古香是不?

[-]
巫师世界的存在使英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完全停滞不前啊。

不过啊,英国神奇的永葆青春不想长大让很多爱情片有了大肆发挥的余地。因为,作为米国人,我们只要灰过大西洋就可以回到那个所有人说话都客客气气,很有礼貌,而且狂爱喝茶的时代。

举个例子,在2006年的爱情喜剧:恋爱假期里,一个来自英国由Kate Winslet扮演的女人来洛杉矶玩。在用了n年自己家的简单到只有一个茶水壶厨房后,她看到了米国人的厨房:厨具多,品种全,琳琅满目。于是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
哦哦哦,给力啊,他们的衣服有人造纤维啊。

# 真实的情况
英国的电影难辞其咎,他们的整个电影产业都自认为它是一个近现代国家。英国的电影行业不停的宣传类似村边小屋和城堡一类的地点,他们知道,如果米国人想要类似铁裤衩和大玻璃蛋的的建筑,他们自己呆在家里就行了。

[-]

在2012年,重口味的米国人似乎认为英国还不够“古色古香”。于是孤星血泪,骑士的故事,罗宾汉等等影视剧都在欧洲的其他地方拍摄。很明显,这些地方实在比英国更英国啊。

[-]

令人郁闷的,现在在英国,天天狂饮茶水的人也越来越少。

翻页: 1 2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