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
走进科学:铜牌得主往往比银牌得主更加幸福开心
“有些人仅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的拳击选手或世界第二的划桨手而羞愧自杀。他即便击败了整个世界唯独一人无法超越,在他看来,也一文不值;他强迫自己打败那个人,只要一天屈居第二,他的世界便没有精彩。”1892年,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在自己的基础书籍《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写道。
James 的看法与众所周知的心理学理论相同:一个人的实际成就不如他的主观成就重要。例如,你知道楼下同事业绩增长10%前,你可能会为自己业绩增长超过5%而兴奋不已。但有没有可能一个业绩增长5%的人反而比那个提高10%的人更开心?也许当Arthur只预期3%的增长但实际竟是5%,而Emily预期15%的提高,但只收获10%时,确实Arthur尽管客观上低于Emily,但她更加满意自己结果。
[-]
在2010温哥华女子自由式滑雪奥运会颁奖仪式上,首先上场的是来自美国的铜牌得主 Shannon Bahrke,然后,是来自加拿大的银牌得主 Jennifer Heil,最后,是同样来自美国的金牌得主 Hannah Kearney。
在竞技体育中有明确的赢家和输家。在奥运会上,金牌得主赢得比赛,银牌得主成绩略低,铜牌得主表现再次。人们可能认为,他们的幸福与他们的表现应该对应,即金牌获得者是最开心的,其次是银牌得主,随后是铜牌得主。你可能会认为,银牌得主 Jennifer Heil 会比铜牌得主 Shannon Bahrke 更开心,但为什么 Shannon Bahrke 看起来好像更稀罕她的铜牌?同样,今年伦敦奥运会银牌得主美国体操运动员 McKayla Maroney 看起来也不满意自己的表现。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 Victoria Medvec,Thomas Gilovich,和托莱多大学的 Scott Madey 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用反事实思维解释。也就是说,人们将客观成就与“本应该”取得的成就比较。
最明显的反事实思维便是银牌得主总是纠结差点得到金牌,重点总是放在得到第一和没有得到第一的区别。然而铜牌得主精力集中在差点没有获得奖牌,这是得到奖牌和痛失奖牌的差异,不存在第一和第二的比较。正是因为这种不协调的对比,使得铜牌得主,虽客观成绩逊色于银牌得主,但内心更满意,更快乐。
为了科学地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聚焦1992西班牙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具体来说,他们拍摄赛后立即宣布获奖者的过程以及颁奖仪式,并给本科学生观看,要求他们给每个获奖者打10分制的幸福指数,从“表明尺寸”的1到“狂喜”的10。
平均下来,在赛后立即宣布获奖者时,银牌得主得分4.8,铜牌得主得分7.1。随后一天,在颁奖仪式上的银牌得主得分4.3,而铜牌得主得分5.7。统计分析表明,无论立即获胜后,还是后来在颁奖仪式上,铜牌得主都明显比银牌得主开心。”
2006年,美国旧金山大学心理学家 David Matsumoto 和世界柔道杂志的 Bob Willingham 联手观察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柔道比赛运动员的面部表情,来验证这个结论。他们收集了来自35个国家的84名运动员在三个不同时间点的表情:比赛结束后,颁奖典礼时,获奖感言时。
总之,他们发现,十四个金牌得主中十三个在比赛结束后微笑,二十六个铜牌得主中十八个微笑。然而,没有一个银牌得主比赛结束后微笑。更有趣的是,面部表情显示银牌得主有悲伤(43%)有蔑视(14%)也有面无表情(29%)。这不仅意味着银牌得主没有金牌得主开心,正如 Matsumoto 和 Willingham 写的,“那意味着离散,意味着负面情绪。”
然而在颁奖仪式和获奖感言时,银牌获得者更有可能的微笑。事实上,96.4%的运动员这个时候会不同程度的微笑。然而,仔细分析表明,比起金牌和铜牌得主,银牌得主的微笑并不真诚而是形势所迫。金牌和铜牌获得者更有可能显示杜兴式微笑,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微笑常常表达正面情绪。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比赛结束后表现真正愉快的运动员更有可能在颁奖典礼时和获奖感言时表现出相同的情绪。相反,比赛结束后不开心的运动员,在颁奖仪式上同样不会开心,尽管事实上,大多数运动员会笑。”
其实失去也是另一种收获。本文译自 scientificamerican,由 老人爱怡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