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3.03 , 12:21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最近几天大家都知道中国建筑师王澍(音"树")得了一个很牛的奖,有“建筑界诺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wiki]。作为建筑系出身的人,我想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奖有多牛——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现代建筑大师,都是拿过这个奖的,列举几个:

1983 / 贝聿铭 / 美国
1984 / 理查德·迈耶 / 美国
1987 / 丹下健三 / 日本
1989 / 法兰克·盖瑞 / 加拿大&美国
1990 / 阿尔多·罗西 / 意大利
1991 / 罗伯特·文丘里 / 美国
1995 / 安藤忠雄 / 日本
2000 / 雷姆·库哈斯 / 荷兰
2001 /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 瑞士
2010 /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 日本
……
2012 / 王澍 / 中国

这真的很让人激动。

[-]

列表挑选的大师应该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多作品为我们所熟知,比如贝律铭的巴黎罗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话题人物库哈斯做过央视大楼,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了北京鸟巢体育馆。王澍的获奖主要作品是宁波博物馆(wiki)。我们来看看这座建筑: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

[-]

[-]

[-]

[-]

[-]

[-]

我 Google 了一下这位新晋大师的资料,没找到他的个人网站(如果有可能SEO没做好),翻到王澍所在学校中国美院对他的介绍

一、教学:
教学上,王澍教授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和观念模式的基础上,深刻反思本土建筑文化如何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在全国率先提出重新构筑具有当代中国特色,具有艺术类院校鲜明特点,积极吸收理工科建筑教育的悠久经验,全面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基本问题的本科教学新体系的完整构想。所指导研究生已毕业5人,在读9人。

二、专业获奖:
1.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获“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
2.“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3.“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
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先后完成“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重大创作项目20余项,探索出了以具有鲜明本土特征的高水准创作水准推动学院教学的有效模式。

学校的反应够慢的,这么重量级的奖居然没更新上去。

我本想转载普利兹克奖网站上关于王澍的作品再逐一介绍,但是没有找到对应的中文网页恐怕建筑名都翻译错,所以大家自己看吧。这里贴几个图好了。

# update / 童鞋提供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关于王澍的 中文介绍页面

[-]

[-]

[-]

[-]

[-]

[-]

[-]

[-]

在2月27日,王澍收到普利兹克奖的获奖通知。世界新闻网介绍:

王澍对获奖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10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王澍与他的妻子陆文宇在1997年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一词的解读与字典的解释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词意味著“对工作的热爱”。

另据南方都市报报导,王澍表示,一听到得奖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奖发错了”。他认为,奖应该是发给两个人(王澍和其妻子陆文宇),不应该是他一个人独享。王澍谦虚地说,“若只是我,很多作品是无法实现的,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质量”。

有建筑界同辈形容王澍“骨子里是中国”,而这次获奖几乎所有评委也都评价王澍作品“根植于当地文化的底蕴,又能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他说,“尽管我们保护传统,传统还是会消亡。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如何能让传统继续有生气地活着。”至于,对于中国年轻建筑师有何建言?王澍不假思索地说,“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更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真的很励志。与各位建筑系同仁共勉。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