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与魔鬼的交易已不再像从前
魔鬼交易已从古老的诱惑故事演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无形中签订着自己的契约。
浮士德交易的故事曾以自由的诱惑和更广阔世界的承诺撩拨并安慰了早期文化。但如今,地狱无处不在。
有多少虔诚地哀叹世俗世界“失去魔力”的人,能忍受如17世纪欧洲那样的普通生活?哀歌常说,现代知识剥夺了我们古老的魔法,让我们感到孤独。我们无法像祖先那样在充满灵气的树林中漫步,或聆听天体的音乐,因为神圣的空间变成了混凝土荒漠。大教堂被商场取代。继续讲下去,“理解”太阳系,就意味着对其失去感知。现代人不再感受到神灵和精灵的力量,变得封闭、冷漠,行走在单纯物质的世界中,面无表情地杀死了神秘。
但请稍微考虑一下早期现代的超自然现象。在一部经典著作《宗教与魔法的衰落》(1971)中,基思·托马斯耐心地通过教区记录重建了16世纪和17世纪的英国充满魔力的旧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充满了可怕的外部力量和任意的权力,包括精神和法律。轻信是双刃剑:当宗教仍然具有魔力,魔法仍然是宗教时,二者都受到了令人惊恐的迷信的支撑。祈祷也是安抚的咒语,而无害的神秘主义者可能就是女巫。当地的医生不过是无助的巫师,而懒惰的村庄牧师却被赋予了不应有的神性权力。托马斯尤其擅长描绘魔鬼在普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实际上是摩尼教式的。基督及其天使为你的救赎而战,而魔鬼及其众多恶魔试图欺骗你,将你拉入他们的地狱王国。詹姆斯一世称魔鬼为“上帝的刽子手”。托马斯写道,恶魔没有身体,但人们相信他们可以借用人类的形态。牧师们在布道中用绑架和欺骗的恐怖报道增添了氛围。
在英国,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丝毫未减轻这种状况。新教对人类罪恶的痴迷和救赎的任意性,更加暴露了个人在神灵战争中的处境。对马丁·路德来说,撒旦如同排泄物一样根深蒂固且无处不在。(路德基本上告诉撒旦去吃屎。)基思·托马斯讲述了一个英国男孩的故事,他连续五六年都以双手合十的祈祷姿势入睡,这样即使魔鬼来找他,也会发现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是丹尼尔·凯尔曼的小说《提尔》(2017)中精彩再现的世界,小说背景设在17世纪初的德国,村里的磨坊主克劳斯因涉猎魔法和通灵术而被耶稣会宗教法庭迅速判定有罪并被绞死。克劳斯谦卑地接受了自己做错了事,尽管他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当地的刽子手安慰他说,现在的处决要比以前好得多:“现在的日子好多了。以前你们全都被烧死。那要花时间,很不愉快。但绞刑没什么。事情发生得很快。你爬上断头台,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站在造物主面前了。你会在之后被焚烧,但那时你已经死了,根本不会在意,你会明白的。”“好吧,”不幸的克劳斯回答道。
从这种对魔鬼的理解到怀疑某些人与魔鬼达成了交易,并以自己的不朽灵魂换取世俗利益,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托马斯讲述的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在剑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在理解某个学术文本时遇到了困难。魔鬼以文学硕士的形象出现,解释了该文本,并提供了去意大利旅行和帕多瓦大学学位的机会。结果我们得知:“两天后,倒霉学生的袍子被发现漂浮在河中,”他为这点学术帮助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这些故事,正如埃德·西蒙在他充满活力的新书《魔鬼契约:浮士德交易的历史》(Melville House)中所探讨的那样,作为一种神话,既表现了反抗,也体现了控制。一个被压制的文化调情于自由和亵渎知识的危险——即字面意义上的阅读不该读的东西——同时浮士德故事的框架几乎总是以浮士德的死亡和永恒的诅咒来执行适当的宗教和社会惩罚。读着西蒙的书,我时常想起英国评论家托尼·坦纳的观察,他指出19世纪的通奸小说写下审判但梦想着背叛。浮士德故事以类似的方式撩拨并安慰了早期文化。在这些故事中,知识本身就像通奸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外情一样:它是自由的诱惑,是可以理解的诱惑,是更广阔世界的承诺(艾玛·波伐丽想象着巴黎的街道和商店)。在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浮士德博士》中,魔鬼让厌倦了标准学科的浮士德签下了用他自己的血书写的契约。在接下来的二十四年里,浮士德可以随心所欲。他可以涉足魔法,见识七宗罪,使自己隐形并在罗马的教皇宫廷里恶作剧,甚至召唤出海伦的幻象。在这二十四年里,他飞得很高,像是上帝的间谍在俯瞰世界(偷用一下某个竞争剧作家的话)。但当时间到了,唯一的结果就是他必须为这个昂贵的错误付出代价。在最后一幕中,恶魔们到来,将浮士德拖入地狱。
西蒙对越轨行为尤为敏感。在他叙述的开篇,他追溯到了《圣经》,找到了两个早期闪烁着危险的浮士德故事。每一个都游走在正统和怀疑之间的锋利边缘。第一个是关于西门·马格斯,或西门·巫师,一个在《新约》中的《使徒行传》中短暂出现的骗子和诺斯替教徒。西门是某种竞争性的救世主,声称自己从上帝那里获得了神奇力量。痴迷于耶稣使徒彼得和约翰真正的精神力量,西门提出用金钱换取对圣灵的知识。彼得和约翰被西门虚伪的心震惊了,命令他悔改。在这个时期的其他非正统文本中,讲述了西门搬到罗马,和他的情人海伦(一位改邪归正的妓女)建立了一个教派的故事。或许,其他一些说法暗示,西门曾承诺在罗马的屋顶上悬浮,结果被彼得愤怒的正统祈祷带了下来——正如埃德·西蒙(尽管只是出于对危险知识的愉快痴迷,与西门巫师有某种联系)巧妙地称之为一种“祈祷战”。随后愤怒的人群用石头打死了西门巫师。
埃德·西蒙的第二个早期故事更为正统,但它被认为是浮士德故事可能更具争议——那就是耶稣在荒野中受到的诱惑,当魔鬼试图用世俗的力量引诱耶稣。如果你饿了,魔鬼挑衅道,就把这些石头变成面包;你肯定有这种神奇的力量。耶稣一如既往地隐晦地回答,将物质利益转化为精神利益: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魔鬼再次尝试。他向耶稣展示了全世界的财富和权力。“这一切都可以是你的,”他说,只要你愿意屈膝拜我。耶稣并没有试图教训魔鬼,而是清楚地拒绝了他。
浮士德传统的文化魅力根植于一项更为深远的责任之中:决定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什么?《旧约》时代,神的愤怒通过洪水或诸如罗亚特的严酷测试等来施加惩罚。个人的生活,如《旧约》中的诗篇表明的那样,是由严格的法则所定义的:顺服上帝,你就会得到上帝的眷顾;违背他,你就会感受到他的愤怒。而耶稣基督的救赎牺牲则把宗教变成了一种要求自由选择的信仰。魔鬼诱惑的故事充满了这种自由的阴影。基督信仰仍然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灵魂的赎回和堕落之间运作,但它放松了神的威吓链条,并以人类的自由意志作为其代价。你可能会注意到,关于耶稣在荒野中受到的诱惑的叙述让人很难把这看作是他被牺牲时那样令人心碎的牺牲。耶稣只是简单地拒绝了诱惑,没有任何挣扎或挣扎的迹象。
在《浮士德交易:西方文学中的恶魔契约》这本书中,伊恩·沃森斯坦利提醒我们,《浮士德博士》的副标题是“一部可怕的悲剧”。从魔鬼交易的现代文学生命来看,浮士德叙事在消耗自身,恶魔契约逐渐淡出历史。这种悲剧的轮廓被简化为重复。在浮士德故事中,主人公一再地重复了同样的选择:在短暂的快乐或知识与永恒的诅咒之间。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仿佛这是一个早已决定的命运。这种必然性使得浮士德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警世故事,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质疑个人选择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浮士德交易的主题被重新审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不再只是面对一个明确的魔鬼形象,而是被各种隐形的力量所吸引:资本主义的诱惑、科技的承诺、名声的吸引力。这些力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诱导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的代价往往被隐藏起来。
艾德·西蒙在他的书中强调,浮士德交易已不再是一个古老的神话,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断地签订自己的契约,无论是在职业选择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决策中。现代的魔鬼交易已不再需要像浮士德那样血书契约,而是通过更为隐晦的方式,将我们引向一种既定的命运。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浮士德,面对着无数的诱惑和选择。我们在追求知识、财富、权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那些潜在的后果。正如浮士德在追求无尽的知识和力量时,最终不得不面对他所付出的代价一样,我们也可能会在追求短暂的满足时,失去更为长久的幸福。
总的来说,魔鬼交易的故事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选择的代价有多么沉重。浮士德的悲剧是一个永恒的警示,告诫我们在追求世俗成功时,永远不要忘记精神和道德的重要性。
本文译自 The New Yorker,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