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9.03 , 07:09

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家庭里,女儿难以摆脱家庭剥削

概要:

中国家庭中的女儿遭受剥削的现象引起了研究的关注。这些家庭偏爱男孩,女儿被期望在婚前婚后为家庭做出巨大的经济和劳动贡献,甚至为兄弟的学费和生活费买单。研究发现,这种家庭关系对女儿的影响非常严重,她们失去了友谊和人际关系,甚至有些人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女儿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了一个观念,即她们的角色是为家庭付出,不应该期望得到回报,这种剥削在她们的一生中持续存在。研究还发现,女儿被社会化成为家庭中的“给予者”,她们被剥夺了接受的权利,被视为“不值得接受者”。这种剥削导致女儿承担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研究呼吁关注这一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以减少女儿们在家庭中的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LUMS)的新研究披露了许多偏重养育儿子而非女儿的中国家庭中的长期剥削程度,以及为何女儿一生都可能陷入这种局面。

这项研究由LUMS的ChihLing Liu博士进行,发表在《营销理论》杂志上。Liu博士分析了知乎问答网站和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约3万条评论。她研究了从2016年(当时热播的中国电视剧《欢乐颂》重新引起人们对家庭歧视和虐待现象的关注,许多女孩仍在忍受这些现象)到2022年之间发表的评论。

在仔细分析数据后,Liu博士揭示了这种家庭关系对女儿的惊人影响,许多女儿失去了友谊和关系,还有些陷入自杀的念头。

Liu博士说:“与现代奴役案例不同,受害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剥削,但缺乏经济手段或对法律的了解来摆脱这种处境,但在我研究的家庭背景下这种情况十分少见。然而,很明显,长期剥削今天仍在继续,并在许多家庭中被正常化。”

“我的研究揭示了为何这些女性似乎容许这种剥削一生都在持续。证据表明,女儿从出生起就被培养接受这种剥削,并认为自己的角色是无条件地‘给予’家庭,不应期待家庭回报——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她们成长于背负重担,相信自己对家庭负有债务,必须用全部奉献来偿还家庭给予的哪怕很少的东西。她们的债务从出生那天就开始了。”

这篇论文确定了父母通过三种方式将女儿培养成这一角色:

1. 创造“注定的施予者”

女儿从出生起就被社会化成相信自己注定扮演家庭系统中的“施予者”。这种剥削在Wulan的证词中清楚可见:

“我现在大三。父母在除夕告诉我,他们希望我快点毕业找到工作,早点结婚,并索取更多彩礼,这样我比我大4岁的哥哥就可以买房结婚了。妈妈说:'要不我养你做什么?'”

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正如Zhaodi的案例所示:

“我只是高二。妈妈一直很直接地提醒我:'我养你是为了老年生活保障,你以后每个月应该给我多少钱,应该包养弟弟,在金钱上支持他读书。'我从未感受到被爱,总是渴望被爱。我很缺乏安全感,自卑......我想从楼梯跳下自杀,这样我才能幸福。”

2. 让她们感觉自己是“不值得接受的人”

女儿被“取消资格”,不配从家庭获得任何东西,不是因为她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她们是谁或基于性别歧视:

“我弟弟才12岁,他已经知道以后家里是他的。我们一次吵架,他让我滚出他的房子......妈妈在饭桌上告诉我,我需要对弟弟好一点,因为我嫁人后,就成了这个家的客人。我是一个客人。我不应该对房子的主人无理。”

3. 让她们感觉自己是“殉道的施予者”

偿还“生命恩赐”、学费和生活费用的债务感,将女儿转变为必须无私偿还“债务”的殉道者,正如Quiannan的经历所说:

“2020年疫情开始时,妈妈开始对我哭诉没有钱。好吧,我提供他们的日常生活费。天热了,他们要我在家里3个房间都装空调。行吧。春节期间,我把男朋友给我的红包也给了妈妈。”

“但这一切之后,妈妈总是提醒我,他们拥有的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我是一个女儿;我是局外人。她需要儿子的养老保障。所以,我所有的付出都是虚伪的废话。我第一份工作的头几个月,他们为钱骚扰我,我几乎丧失了生活的意志。即使现在我有男朋友了,我也时刻准备着分手。我想知道,既然他们知道我是女孩,为什么不直接把我勒死。”

这项研究还显示,出生在偏重养育儿子的中国家庭的女儿,可能随时间失去友谊圈子,或与伴侣关系破裂,因为她们被塑造成“弟控魔”。这个词被创造出来讽刺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无私地奉献自己来支持弟弟的姐姐。

“‘扶弟魔’的标签是一种警告,提防那些可能耗尽他人资源来满足弟弟无休无止的需求和开销的女性。” Liu博士继续说,“关系破裂可能加重她们的脆弱性,使她们更难摆脱剥削。”

“我的证据表明,这种强加于女儿的责任感不仅局限于弟弟,还可能延伸到哥哥甚至男性表兄弟。”

本文译自 phys.org,由 BALI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