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09 , 22:26

太平洋垃圾带的塑料大多来自这五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报告大片的漂浮的垃圾混合物正在海洋中打转,并且还随着产生自陆地和海洋的污染在扩大。

但是,要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垃圾进入了北太平洋的“大太平洋垃圾带”,它们来自哪里,谁应该对其负责,是个持续的挑战。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全球捕鱼业在其中难辞其咎。

参与研究的数据科学家表示:“我们的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中的大多数漂浮塑料都可以追溯到五个工业化的渔业国家和地区。” 在研究人员分析的232件塑料制品中,大约三分之二是在日本或中国制造的。近10%的产品来自韩国,6.5%来自美国,5.6%来自中国台湾,4.7%来自加拿大。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繁荣的渔业。

在分析研究人员和海洋清理组织于2019年收集的573公斤(干)硬塑料碎片时,他们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碎片来自“废弃、丢失或丢弃的渔具”,这还不包括丢弃的渔网和绳索。这类垃圾包括牡蛎养殖格架、鳗鱼陷阱、龙虾和鱼标牌,以及塑料漂浮子和浮标。另有三分之一的残骸无法辨认。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水体的流动,以推测他们的样本是如何加入大太平洋垃圾带的。他们发现一个塑料碎片来自渔业活动的可能性是来自陆地的10倍。 模拟显示,从陆地流向海洋的河流带来的垃圾更有可能被冲到海滩上。在模拟的河流碎片中,只有不到2%被洋流带到近海。相比之下,21%的拖网渔具垃圾和15%的固定渔具垃圾飘到了远海,其中超过85%的碎片在模拟中从未到过陆地。

当研究团队模拟洋流附近的国际渔业活动时,他们发现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加起来每年可能向北太平洋垃圾带贡献了87%的渔业废弃物。与模拟结果相比,实际找到的写着日语的垃圾比预期更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2011年的海啸把不少垃圾从陆地带入了海里。

作者写道:“通常认为,渔业每年约产生50万吨塑料垃圾,但这一从20世纪70年代就反复被引用的估计可能不准确。”从那以后,没有人提出过更可靠的数字。
显然,有些塑料碎片很难溯源,比如渔网上通常不带文字,有些物品已经破损得太厉害了看不出是什么,还有一些碎片太小了。不过,一些5厘米以上的硬塑料碎片有时仍包含品牌或公司名称,或是一些字母字符来揭示它们的来源。

在这次研究中,在200多个带字的塑料垃圾中,最常见的语言分别是汉语、日语、英语和韩语。近一半的垃圾是21世纪产生的,但也有1966年的浮标在其中。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道,作者写道:这五个国家/地区并不是向海洋排放塑料的大头,而是北太平洋的主要渔业集中地。提高捕鱼业透明度,各国加强通力合作管理和监督渔业垃圾的产生和排放,将有助于减少海洋塑料垃圾。否则,大太平洋垃圾带很可能会继续扩大。

本文译自 SciTechDaily,由 小转铃 编辑发布。

赞一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