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8 , 15:30

“取消文化”的终结

投稿:Maxwell
原文:https://www.persuasion.community/p/the-end-of-cancel-culture

在作品《被束缚的思想》中,作者海特和卢基亚诺夫指出,当前社会对意见的敏感性以及对言论的约束都需要归咎到特定的一批人: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那一代——心理学家让·特温格将他们称为“i 世代”,也就是“网络世代(internet Generation)”——当他们踏入大学,整个学术生态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在书中写道,“对安全空间和事前警告的需求”只有“在 i 世代踏入校园,也即2013年后才开始广泛传播开来。”

很不幸,我们这些关注多元主义与自由表达的人注意到,随着这些美国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跨国公司或是大型出版集团,他们仍然延续、甚至加强了他们在学校中创造的新规则。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我们总能识别出那些特定的年轻群体:他们妖魔化身边的政治异见同事,回避或是羞辱违规者,而这本应该是礼貌交谈就能解决的。

这类新常态被称为“取消文化”,这并不算是个准确的名字,它所带来的困惑与它要澄清的内容一样多。但不论你怎么称呼它,这种新趋势已经为政治言论方面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一项加图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有62%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有不敢公开分享的政治观点。

好消息是,这种文化趋势或许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早安咨询公司进行了一项广泛调查,研究不同年龄人群对取消文化的看法。依据出生时间,受调查者被划分为不同世代: Z 世代 (出生于 1997 - 2008 ),千禧一代 (出生于 1981 - 1996 ),X世代 (出生于1965 - 1980) 和婴儿潮一代 (出生于 1946 - 1964)。当然,调查不能当做定论,因为这些划分只是粗略的历史概况,并且个人观点也会随时间改变。

但无论如何,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一些充满希望的迹象,表明取消文化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总体而言,取消文化在所有群体中都不太受欢迎,每个群体对此抱有的负面看法都要多于正面看法。千禧一代似乎是最拥护取消文化的群体:有19%的人对它抱有积极观点,22%保持中立,36%表示反对,还有22%说他们不愿发表意见。

有些意外的是,虽然 Z 世代有着和千禧一代类似的进步主义倾向,社会与政治信念类似,他们却是取消文化的最大反对群体:有55%声称他们对取消文化抱有消极看法,8%支持取消文化,18%保持中立,还有19%不发表意见。此外,Z 世代中的最年轻者——也就是当前13-16岁群体——对取消文化最为抵制,其中59%表示他们反对取消文化。当来到 Z 世代的最年长部分——当前21-24岁——这个反对比率降低到了48%。

早安咨询公司没有对这些世代间与世代内的差异进行说明,不过我们可以猜测,也许取消文化也类似一种社会风尚,它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退出社会舞台。在2010年代中期,美国精英校园中曾经出现一些引发道德恐慌的事件,比如耶鲁大学的万圣节服装争议,但并没有留下持久的社会或政治影响。正如 X 世代面临与婴儿潮一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因此不同,Z 世代也许会独自发展出自己的关注点。

另一个解释是 Z 世代与千禧一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千禧一代生长在一个互联网缓慢发展,逐步渗入我们生活之中的时代,他们仍会有一种互联网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疏离感。当某人因为一条古早言论而受到排挤甚至开除,千禧一代的第一反应总是:那人一开始就不该在网络上发表这些言论。千禧一代会很轻易的将这类事件等同于个人失误的问题。

而 Z 世代则相反,他们生活的环境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紧密相连,对他们而言,个人与公共的界限变得模糊,向世界发布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假如你仍抱有一种清教徒式的心态,在一个私人空间与公共世界相融合的时代,因个人表达自身信念而迫害他们,这就与世界的趋势背道而驰。

不过,这一代的年轻人也需要面临网络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因为社交媒体言论而引发的网络欺凌。最近有位教师向我描述,当天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件可以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Z 世代对这种类似全景监狱的环境有第一手的了解,也知道它是多么令人窒息。

无论 Z 时代与他们年长同僚们的差异缘由,早安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总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希望,一个更多宽容,更少决断的世界的希望。或许正是那些为我们文化带来审查、苛责和分化的事物,它们也能带领我们走出这些困境。或许孩子们最终安然无恙。

注释:安全空间,在某个区域内禁止讨论受争议话题;事前警告,表达的观点如果有争议,需要事先说明。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