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堂
你在图中看到了几种颜色?
本月初,有人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图片,配上文字是“你能在图上看到几种颜色?”
你看到了多少种颜色???我看到了3种
——jade⁷🍓(slow♡)(@ 0UTR0EG0)2021年2月4日
回复里的回答各不相同,最高达17种。随后,关于颜色的激烈辩论引出了上万条回复。
虽然很难确定,但造成大家在视觉上分歧的原因,很可能来自大约一个世纪半以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首次记录下的效应。
在当前的情况下,马赫的兴趣与速度无关,而与视线有关。1860年代,他在格拉茨大学(University of Graz)担任数学和物理学教授时,对光学和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65年,他注意到了一种视错觉。这种幻觉到现在都我们惊叹不已——相似的颜色块放在一起时就很容易区分,分开时却很难分辨。
马赫认为问题出在眼球内部,特别是在构成视网膜的感光组织内部。后来这些带阴影的条纹就被称为马赫带效应Mach Bands。
引人注目的是,他猜对了。此后,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的研究已证实,这种奇怪机制的背后是被称为侧向抑制的视网膜行为。
我们的视网膜有点像电影院的屏幕,捕获通过瞳孔投射的光线。屏幕覆盖着受体,其中一些受体在更明亮的光线下会更加剧烈地反应,并向大脑发送一系列信号。
如果我们想象两个细胞向大脑发送两个非常相似的信号,我们可以简单地假设它们是相同的阴影。我们的大脑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推定,毕竟人家也很忙。
但是大自然促使大脑进化出了兜底的技巧,可以帮助大脑更轻松地区分出相似的阴影模式。每当单个感光单元发送信号时,它同时会向邻居发送干扰信号。被干扰的感光细胞反应会变弱,所以当并置亮度只有细微差异的两个色块时,接收较暗的那一块的光信号的细胞,向大脑输出“更暗的”信号——大脑解读出的信息是,色块的亮度比单独看到它时还暗。
所以,就得了明暗对比强烈的图像。如果他们距离很远,感光细胞传回大脑的信号,差异不大,大脑就会简单地认为它们的亮度一样。
当然,回到最开始的那幅图像;大家看到的颜色数目各不相同,这是否可以用马赫带效应来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毕竟,“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是涉及自我意识本质的问题。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witter-s-gone-nuts-over-yet-another-shaded-illusion-here-s-how-we-think-i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