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15 , 07:01
0

为什么摩天楼都是玻璃盒子

摩天大楼从装饰艺术演变为玻璃盒子,是技术、经济和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建筑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关联。

在20世纪初,摩天大楼的外观以砖石和丰富的装饰为主,充满艺术细节。像美国散热器大厦、珠宝大厦、碳化物与碳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和通用电气大厦等经典建筑,其复杂的石雕、尖顶和繁复的装饰设计成为当时摩天大楼的标志。这些建筑不仅是功能性的办公空间,更是城市地标和文化象征,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师对细节与美学的高度重视。

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这种风格逐渐被简洁的玻璃幕墙所取代。这些摩天大楼外观以钢铁或混凝土框架为骨架,配以光滑的玻璃与金属面板,几乎不带任何装饰。人们开始熟悉这些“玻璃盒子”般的建筑,尽管它们与过去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建筑师美学偏好的体现,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变迁因素。

技术进步是这种风格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世纪中叶,钢铁和混凝土技术的成熟,使建筑结构能够承载更高、更轻的设计,同时提供更大的窗户和连续的玻璃幕墙。这不仅赋予建筑更多的自然采光,还减轻了墙体的重量,从而降低了建筑的整体结构负担。同时,玻璃制造技术的改进使大面积的透明或反光玻璃成为可能,既提升了建筑的现代感,又符合当时社会对效率和简洁的追求。

经济因素也是玻璃幕墙流行的关键原因。标准化的玻璃面板可以批量生产,降低了成本;模块化的安装方式则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这些优势使得玻璃幕墙成为开发商青睐的选择。相比于早期的砖石结构,这种方法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更为可控。此外,战后经济复苏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促使建筑师和开发商倾向于选择更经济、更快速的建筑方式,以满足城市功能扩张和办公空间需求的快速增长。

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简约风格的倡导是这一转变的美学基础。Ludwig Mies van der Rohe、Philip Johnson等人推崇“少即是多”的理念,主张建筑应以功能为核心,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这一设计哲学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建筑美学,并在战后时期迅速传播开来。他们认为,建筑不仅是供人居住或工作的空间,更是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直接回应。玻璃幕墙因其透明性和简洁性,与这一理念完美契合,成为建筑现代主义的典范。

然而,这种转变并非没有争议。一些批评者认为,过于简洁的设计剥夺了建筑的文化表达和人性化特质。Tom Wolfe在其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批评了这种风格,认为现代建筑师强加给社会的是一种冷漠而功能化的美学,而非反映人们真实需求的设计。此外,玻璃幕墙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能源效率低、眩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鸟类的潜在威胁。

尽管如此,玻璃幕墙仍然主导了当代摩天大楼的设计。这不仅反映了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社会对效率和简约美学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设计风格是工业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技术的优化和设计的调整,建筑师们不断探索如何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让建筑更加可持续和人性化。

摩天大楼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建筑与社会互动的一个缩影。从装饰艺术风格的精雕细琢,到现代主义的简约透明,这一变化揭示了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时代精神和技术进步的反映。未来的摩天大楼设计,也许会在简约与复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继续讲述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故事。

本文译自 Brian Potter,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