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0.10 , 07:01
0

新方法可将静脉注射药物变为口服药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标签,能将静脉注射药物改为口服药,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许多癌症患者依赖化疗静脉输液,但这种治疗方式往往不便或难以获得。而且,有时问题并非出在药物本身,而是输液方式。如果能将这些药物制成口服药,将带来重大改变。

在《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由斯坦福大学Sarafan ChEM-H医学化学系主任Mark Smith领导的团队设计了一种小分子标签,这种标签可附着在几乎任何药物分子上,使原本需通过静脉注射的药物能以口服药的形式生效。

这种方法还使得药物在低剂量下效果更好。通过早期的鼠类试验,团队展示了他们的口服紫杉醇(常用化疗药物之一)版本效果优于传统的静脉注射剂量。

“这是一个简单到让人不好意思的解决方案,”Smith说道,“用这个策略,我们可以大大加速各种新药物的临床进程。”

斯坦福大学专注于乳腺癌护理的肿瘤学家James Dickerson表示,非毒性且有效的口服紫杉醇的影响可能巨大。“它可以改善患者体验,并全球范围内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可及性。”

药物的吸收过程

一颗药片从口中进入血液有几个重要步骤。药片进入胃部后溶解,释放其中的药物分子,这些分子随后通过胃或肠壁被吸收进入血液。进入血液后,药物分子会传送到需要的器官,在那里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最终发挥作用。

药物开发者用“生物利用度”来衡量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情况,通常这个数值较低,大约为20%。原因是油和水不相容。

为了穿过细胞膜并进入特定蛋白质的活性位点,许多药物需要具备亲脂性(能溶于油)。但为了制作成药片并在胃中溶解,药物又需要具备亲水性。这就产生了药物吸收的矛盾:它既要溶于水,又要溶于油。

开发药物的难题

大多数药物开发者通常采取两种策略来提高油溶性药物的水溶性。第一种策略是将药物与其他分子混合成“鸡尾酒”形式,但每种药物都需要定制方案。第二种是将药物分子附加化学标签(“前药”),但标签的稳定性很难掌控,既不能过早脱落,也不能永久存在。

Smith团队的创新在于开发了一种名为“溶性基团(sol-moiety)”的化学标签,借助类似肥皂溶解油脂的原理,使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标签被酶剪切脱落,从而使药物转化为油溶性药物并起效。

初步成功

团队首先应用这种方法于恶性黑色素瘤药物vemurafenib,该药物的水溶性极差,患者需要每天服用大量药物,且吸收率极低。通过添加“溶性基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几乎为零提高到100%。

随后,团队挑战了紫杉醇的口服形式。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口服紫杉醇表现优于静脉注射。

目前这一方法仅在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但研究团队对人类应用充满信心,并相信这将降低治疗成本。

本文译自 medicalxpress,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