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04 , 08:00

以科学的名义给章鱼喂食摇头丸

最近,科学家确认了一件事儿——嗨起来的章鱼会非常想要“抱抱”……

不过,科学家们好像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了……毕竟,他们可是设计了一个专门给章鱼们喂食MDMA(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又称摇头丸或者“Molly”)的实验啊……

这个在9月20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看看磕了药的章鱼能不能嗨起来(剧透一下,能),而是为了探索章鱼行为的进化历史。一般认为,章鱼是独居的动物,有些时候甚至表现的有点乖戾。当然,这一切也有一个大大的例外——发情期的章鱼可一点都不喜欢独居。据这个新研究的作者说,这种行为的转变意味着章鱼可能具有某种神经机制,会在空气中弥漫着爱情(或者至少……繁殖)的味道的时候,抑制通常的反社会行为,而放大章鱼自身的性冲动。

顺便一提,给人服用MDMA之后也会有类似的社交行为出现。这是因为,MDMA是一种能够增加大脑中数种情绪调节神经递质的苯丙胺,其中就包括血清素(serotonin)——一种能帮助调节快乐感、食欲和睡眠的化学物质。那些服用MDMA后嗨起来的人们也会比清醒时更加像个“社会人”、更有活力、更富有同情心,也更快乐。(当然了,嗨起来之后的负面影响也很多,有些则会对健康产生永久性的伤害。)

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章鱼是不是进化出了类似的血清素摄入系统,能够让它们的“社交开关”定时开启。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研究团队首先测定了加州双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的基因组,确认了其中存在与血清素递质相关的基因。然后,他们终于丧心病狂地给几只章鱼喂食了摇头丸。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科学家们把雌雄章鱼各四只(都是没嗑药、清醒的)一个接一个地放进了几只分成了三个隔间的水箱中。第一个隔间中放着一些固定的物件(有时候是个塑料花盆,有时候是楚巴卡或者帝国暴风兵的手办),中间的隔间永远是空的,而在最后一个“社交专用”隔间里,研究人员放进了一个塑料笼子,里面关着一只陌生的章鱼。这些被关在笼子里的章鱼能够伸出“手”去碰到其他的章鱼,不过不能离开笼子,也没法挑起“战争”。

以科学的名义给章鱼喂食摇头丸

每次实验中,一只被观测的章鱼会被安放在中间的空隔间里,然后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自由探索整个水箱。在这一阶段,大多数被试的章鱼都躲开了那个放着另一只章鱼的“社交专用”隔间,转而把大把时间花在了楚巴卡手办身边。

然后,研究人员将每只被试章鱼放到混合了液体MDMA的人工海水中。每只章鱼会泡10分钟的“摇头丸”澡,通过腮把大概相当于人类“低口服剂量”的MDMA直接吸收进它们的血液中。接下来,每只章鱼会再泡20分钟的普通海水浴,然后回到“社交测试”水箱中继续几个小时的实验。

这些嗨起来的章鱼会继续一只接一只地开始另外30分钟的探索活动。这一次,每个章鱼都显著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另一只章鱼的笼子旁边。据研究人员称,这些被下了药的章鱼也会“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拥抱笼子”,甚至会用嘴在笼子上蹭来蹭去——和人类服用MDMA之后的行为差不多。

所以,你看,我们证明了“摇头丸”的确可以让章鱼嗨起来。但是,在你关上页面去批判这些到处要“抱抱”的八爪生物之前,研究人员其实希望你考虑一下这个不同寻常实验背后的意义。

“和人类相比,其实章鱼的大脑和蜗牛更相似。但是我们的实验证明了,既便如此,人类和章鱼还是有很多类似的行为。”这篇研究的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神经科学助理教授Gül Dölen在一份声明中说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某些在神经之间传达社会行为命令的化学物质,或者叫神经递质,在生物演化中是保守的。”

就是说,如果这些结果是准确的,那么章鱼与人类在情绪控制机制上其实非常相似。尽管章鱼的演化谱系要比人类早上大约5亿年。这说明,血清素作为生命体的“社交开关”已经有非常非常长的时间了。而且这个实验还指出了这种极其重要而神经递质的古老根源。

本文译自 LiveScience,由 Freez Sun 编辑发布。

赞一个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