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
如何让自己成为化石
credit:123RF
每一块化石都是小型奇迹。自然环境下数十亿块骨头里只有一块会成为化石;只谈概率,十三亿中国人的骨头里大概有240块会成为化石,要是每块还都能拼上,最后会多出半副架子。
动物的化石极之罕见。据估算,在1%曾于地球生存的物种里,只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留下了化石。被找到的则更少。不过,跟其他动物比起来,人类在成为化石上有不少喜人优势:我们有更高的骨硬度和体积,所以石化成功的概率比水母和蠕虫都高。除先天条件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办法能提高石化的机会,而这就涉及到埋葬学(Taphonomy)——你没看错,牛津就有这个专业。
埋葬学研究的是尸体埋葬、腐化和保存,也包括生物死亡后最终成为化石的全过程。闲话少说,简化版教程开始。
1. 谨慎入土
首先要让身体的完整性保持得足够久,久到能进入土表之下的沉积,并在那里开始物理和化学上的转变。然后就是捱过数百万年,期间要尽量让自己留在地质长久稳定的地区,避免意外出土或逐渐进入地心。
2. 水很重要
想要变成化石,周边环境很关键。除了深度外,还要注意水——湖畔、三角洲、河流和海床,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沉淀物,是适合埋葬石化的好地方。水带来的缺氧环境则能阻隔掉部分打扰石化进程的动物和微生物,在一些极端缺氧环境下,连羽毛、皮肤和内脏都有可能保存下来,中国和巴伐利亚等地发现的始祖鸟就是例子。
3. 棺材?
如果你想要成为的是百万年级的“硬核”化石,而不是五万年左右那些还带着原生组织痕迹的稚嫩半石,就必须要与矿物质为伴。它们逐渐渗入并取代骨骼,形成硬度高得多的骨架,这过程称为“高矿化”(permineralisation),在富含矿物的水流中进行得最快。棺材能保障骨架完整,但却会妨碍矿化。
专家贴士:混凝土棺,用沙填实,周边钻一定数量5毫米小洞,深埋至接触地下水。一切顺利的话,开盖时里头的骨架连姿势都会很完美。仔细选择陪葬的金属甚至可以为骨架上色,比如铜和镍。此外,把自己做成琥珀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不过这么做有被后人编成段子的风险。
4. 如何出土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当前海拔较低适合石化,而在久远未来高到方便后人发现的位置。喜玛拉雅是个好例子。现在纵观全球,或许地中海是个好选择,随着非洲大陆不断北进挤压欧洲,这个海正在收窄隆起。内陆海也很不错,比如兼具盐度和丰富矿物的死海,很适合一动不动地等待无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