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15 , 15:30

“□□禁令”与“非美国式”:新闻报道对大众的影响

“□□禁令”与“非美国式”:新闻报道对大众的影响
Credit:123rf

特朗普的“□□禁令”一经颁布,便引起了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有支持自然也有反对。近日一项研究发现,这些媒体对公开抗议禁令行为所作的报道,会导致一些人改变原有的态度(支持或中立),加入到抗议者的行列中。该研究亦论及群众性运动对公众观念的影响,以及特朗普任职后,其对美国人的行为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AMT(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招募其所需的调查对象,在禁令颁布之前,共计423人。颁布后不久,其中的311人又完成了一次调查。研究者发现,颁布之前,反对禁令人数的占比为44%,之后,上升至51.4%。总的来说,在颁发禁令之后,再经过媒体对抗议行为的密集式报道,公众意见发生了变化,反对的意见有所增加。而且,在调查中,确实有部分人由原来的支持,变成了反对。究其背后之原因,盖为媒体的报道,加上抗议者将“禁令”贴上的“非美国式”标签,因此与“美国身份认同”发生了矛盾。

所谓“美国身份认同”的概念,论文的作者们定义其为“国家归属感的内化或者主观化”。这一概念和“民族优越感”相反,它指向于“统一性”;其亦不同于“爱国主义”,它不属于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没有“沙文主义”的国际优越感。不过,典型的“美国身份认同”观念,通常更倾向于对少数派实行限制性政策,包括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因此,该研究的发现有些出人意料。

论文中提及,由于心理学上的“启动效应”,“非美国化”这一语言标签能够“启动”接受者稳固的潜在倾向。他们发现,这一标签在报道行政决策以及公开抗议行为时,被频繁地使用。比如,在报道中,抗议者的形象会附有美国星条旗,新闻评论员经常会关注禁令与宗教自由之间的矛盾,后者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样,该政策在报道时,就已经被默认与个人的“美国身份认同”价值观相悖。于是,那些内心深处有“美国身份认同”价值观的人就会改变之前的态度,由支持变成反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现象值得探讨。因为有迹象表明,自从特朗普赢得大选之后,反移民以及歧视性的行为呈上升趋势。有一种解释是说,特朗普的修辞和政策暗示了对歧视和仇外心理的认可。因此,那些原来内心有歧视或仇外心理的人,所受的社会谴责有可能比以前略小,这样他们也就受到更少的约束,从而倾向于将这些心理表现出来。现在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反拨的方法。那些“美国身份认同”处于自我价值观主导地位的人,如果他们将仇外和歧视心理视为美国身份的对立面,那么就会倾向于反对仇外和歧视。“非美国化”之于“宗教歧视”亦复如是。

本文译自 psychologytoday,由 Macondo 编辑发布。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5)